九年级 音乐欣赏《蓝色多瑙河》
1825—1899)于1867年创作的圆舞曲,也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最优秀的圆舞曲,可以称为是舞蹈的诗篇。在奥地利这首作品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七星期战争)中惨败,使维也纳人感到哀伤、压抑,空气沉闷,情绪低落。为振奋人心,约翰·施特劳斯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之约,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在1867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它国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作品赏析,加深对节奏、节拍、旋律在音乐表现上的认识。通过作品赏析使学生了解速度、力度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与导入,激发兴趣:
导课:通过维也纳新音乐会的话题导入本课欣赏内容。并板书课题屏幕展示。提问式导入方法层层深入的引出课的内容,屏幕展示增加震撼效果。
设计意图:强调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作品片断赏析
1.介绍圆舞曲典型节奏及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屏幕再现普奥战争,战后维也纳及作曲家作品创作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影像再现时代背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印象深刻的效果。
3.赏析序奏五首圆舞曲主题A及尾声。让学生听每段旋律,启发学生说出对其印象及情绪,然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开发想像力,认识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体会其对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
4.视唱全曲主要音调及五首小圆舞曲主题A。根据旋律特点给序奏及五首圆舞曲各起一个与其情绪相应的名字。使学生因自己取的名字而记住旋律。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