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教学设计
第十六节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教学设计
一、
(一)聆听《魔王》《鳟鱼》《菩提树》,感受并体验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能够随音乐哼唱、理解、记忆音乐的主题,
(二)能够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感兴趣,乐于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三)初步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他对音乐的贡献,知道“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音乐知识。
二、
(一)重点:聆听与感受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二)难点:体验三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审美价值。
三、
《魔王》《鳟鱼》《菩提树》
四、
(一)教师利用好配套教学参考书与课件资源,反复聆听、鉴赏、分析,把握准本单元音乐作品的知识点、作品风格。
(二)教师范唱《鳟鱼》给学生直观的艺术感受。
(三)学生自主学习收集关于舒伯特及其艺术作品的资料,进行全班性的展示。
(四)学唱歌曲《鳟鱼》。
五、
(一)聆听《魔王》、《鳟鱼》、《菩提树》,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二)聆听教师演唱,直观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
(三)观看课件提供的直观影音资料,加强学生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把握。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情况。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六、教学过程
|
教与学过程 |
||
教学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
在欧洲音乐浪漫史上有一位被誉为“歌曲之王”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歌剧14部,交响曲9部,合唱100多首,歌曲60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魔王》《鳟鱼》《菩提树》。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今天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 |
学生听教师导入,并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
采取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关注本课学习内容的关注。 |
[展开]: 感受艺术歌曲魅力 [深入]: 了解“声乐套曲”的形式 [更深入]: 更深入的感悟艺术歌曲的魅力 [拓展]: |
一、 (一) 舒伯特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 的? (二)完整聆听《魔王》 (三) (四) 二、 (一) (二) 三、 (一)思考: 1、 2、 (二)教师范唱并提问 1、歌曲的速度、力度有何特点? 2、歌曲表达什么内容? (三)学生随琴轻声哼唱体会歌曲的速度、力度、并记忆音乐主题。 (四)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 四、 (一)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 的特点: 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 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 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目的: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总结“声乐套曲” 的特点: 起源:16世纪的牧歌 歌词:歌词多为描述个人生活的感受和内心体验 演唱形式:独唱、重唱、小组唱。 有乐器伴奏。 五、说说唱唱或听听你还知道那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 《摇篮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嘉陵江上》(贺渌丁)等。 |
学生带着问题去准备聆听。 使学生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剧情,并想象“魔王” 、“父亲”、“儿子”的心理状况是怎样通过音乐表现的。 了解、分析《魔王》音乐作品的戏剧性、叙事性特点,重点从音乐上进行分析:旋律、节奏、伴奏音型、音乐表现力。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了解“声乐套曲”的相关知识。 感受作品的真情及钢琴伴奏特点。 学生聆听,思考。 学生能够对所学的歌曲情绪、速度、力度、内容等进行讨论。 学生自己归纳舒伯特音乐创作的风格。 学生上网查资料,课上交流并欣赏。 |
学生要了解这首音乐作品是怎样将环境、氛围、人物形象有机融为一体的。 通过音乐了解声乐套曲的形式。 完整聆听,感受音乐情绪。 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感受歌曲魅力。 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