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蝴蝶” 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8 20:34:02

[教案内容]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大型管弦乐作品。他们一位熟悉小提琴和越剧,一位全面掌握了各种作曲技法,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答,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取“草桥结拜” 、“英台抗婚” 和“坟前化蝶” 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点,是“中国自己的交响乐” 、“民族的交响音乐” 。本课是一节欣赏课。

 

[设计思路

 

我们知道音乐形象思维是从音乐音响感知开始的,经过集中概括产生具体的形象思维,同时伴随着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理解认识音乐的思想意境。音乐是用听觉感受的声音艺术,是在时空中流动的瞬间即逝的艺术,是有生命的用心灵去感受的情感的艺术。本课在欣赏教学中加强对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的音响感知及理性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形象思维能力。本课还贯彻以听为主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音乐故事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乐段的分析,层层深入的意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本课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后听辨、熟记、分析、探讨、演唱、演奏、联想、创造等多种形式参与,让全体学生在课堂相互合作交往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正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共同参与欣赏,直接亲身体验音乐。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增长创造的实践能力。这种教法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并背唱,教学难点是理解曲式结构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外来艺术形式与本土素材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学习标题音乐欣赏的

法,认识奏鸣曲式结构。

       2、能力目标: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