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
1、组织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见教材第97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便宜;……
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样的关系?)……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通过分析思考我们认识到: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教师提问导入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
①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
②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犯罪有没有什么好处吗?)……
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案例,我们看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教师朗读)。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危害性。(教师板书以下内容,与学生共同讨论,并板书危害性)
对他人的危害:
对自己的危害:
对家庭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
4、归纳小结:
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5、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连接”的内容: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6、归纳过渡:通过前边的学习和探究,我们知道: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
1、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9页的材料“小张改掉了占小便宜的习惯”
思考其中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公民,就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的。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我国有一部《预防为成年人犯罪法》,这部法律就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为我们划清了是非界限。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内容。请你找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集体或指定学生朗读P99“相关连接”的内容并把相关知识勾画下来。)
学生活动:填表(根据要求填写教材第100页的表格)
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通过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学生填好后相互交流,教师点评。
(学生举例)
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老人们常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俗话也讲:“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无数事实都证明,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许多的人违法犯罪都是从交上了不良朋友或沾染了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谨慎交友,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2、学生活动:写一封回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的“父亲给儿子信”,以儿子的名义写封回信。
教学小结:
违法犯罪的危害是极大的,而违法犯罪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青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