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23 18:49:11

第四小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板书)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质疑探究:(学生提出或由教师设疑,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1) 实践既有客观物质性,也有主观能动性,这是否矛盾?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应该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贯穿于实践过程的始终,这种统一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示来理解。(多媒体展示)

 

 2)实践的三个特点是一种什么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必须把实践的三个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说明,并与其他哲学派别的实践观区别开来。

(过渡)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板书)

   合作探究:(教师出示有关材料,学生前后排组成小组讨论、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大约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在浙江余姚的一座安静的"阳明书院"里,有一小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摇曳多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王阳明,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双目发呆,脸色苍白,已经在这里坐了好几天,家里人多次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第七天,终于病倒了。

    他在欣赏竹林风光吗?是发神经病吗?都不是,他是在苦思哲学道理。

    书上说:"格物致知"。"格"是研究的意思,"致"是取得,"格物致知"就是从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竹子是客观事物,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就是想知道竹子的道理,看"格物"能否"致知",一直到病倒,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于是,他得出结论:格物致知是错误的,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得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问题:王阳明静坐看竹子,为什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万事万物的道理是从心里想出来的吗?

(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

1.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只能获得对竹子的"感觉",而不能知道竹子的"道理",因为他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王阳明确实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但单纯靠"想"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万事万物的道理不能从心里想出来。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人吃螃蟹,结果螃蟹泛滥成灾,把越国的稻子都吃光了,弄得越王勾践一筹莫展,没有办法讨伐吴国。到魏晋时才有人懂得螃蟹好吃。人怎么知道螃蟹好吃的?必定有人不管它难看不难看,硬是抓住吃过它。鲁迅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问题: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这样才能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板书)

1812年12月,拿破仑为了独霸整个欧洲大陆,对沙皇俄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法军所带的食物经过长期远征,剩下来的也已腐烂变质了,许多士兵吃了变质食物,立即患病,严重地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了解决长距离作战中食品供给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贮存的研究。法国马赛的食品制造专家尼可拉·阿培尔最先用"加热杀菌"的方法--用高温把食物煮熟,杀死细菌。不久,他又解决了杀菌后的密封技术,即用铁罐式瓶子,把食品放入后,再把瓶口密封。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行起来。

问题: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

教师:1.食品防腐技术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2.战争的需要提出了食品如何防腐的问题,推动了人们对食品防腐问题的研究,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3.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设问):实践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吗?

教师: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不仅因为实践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而且因为实践能够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如,今天人们借助射电望远镜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使用电子显微镜能够使物体放大百万倍以上;高空中的人造资源卫星能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电子计算机每秒亿次的运算速度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准确;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扩展了认识范围,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板书)

课堂探究:(出示投影4)

《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问题:一个人观点、认识的对与错,真的像庄子所说没有办法断定了吗?怎样去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用什么去检验呢?

(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

教师:1.认识的正确与否,就是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种认识无法判定另一种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既有客观物质性,又有主观能动性,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