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23 18:49:11

3.科学发展中的无数事实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只有实践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板书)

课堂探究:(出示投影5)

材料一: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材料二:《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

问题: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

1.材料一说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材料二说明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板书)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质疑探究:(学生提出或由教师设疑,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俗语中"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出真知",讲的都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是也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说法,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可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秀才知道的东西,也是别人从实践中间获得的,只是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间接地"知天下事"。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求掌握实践的含义、特点、作用。

实践的含义--两层基本含义

实践的特点--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作用--对认识的四个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板书设计]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通过事例分析、材料阅读、课堂讨论、典型观点辨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体会实践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同时通过导读提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情境中协作、讨论、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与反思:海南华侨中学  翁文珠

这堂课内容较多,由于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明确实践的内涵、外延及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本课的重点,吴少君老师通过事例分析、材料阅读、课堂讨论、典型观点辨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思考、发言中获得新知,并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实践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既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又达到教学目标。

上一页  [1] [2] [3]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