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
桂山二小 龚正福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体积与容积》。
说教材及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计算,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本课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将来学习体积、容积的单位和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中要用到的课件、量杯、水杯、红薯、土豆、橡皮泥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直观试验的方法,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进行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在学生看过乌鸦喝水的情境图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知原来是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紧接着,我又提问:教室里还有像小石子这样占有空间的物体吗?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小?
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 把数学与童话故事联系起来,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也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二是这个故事用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是石子占了空间位置,把水“挤”上来了,为下一步学习作了铺垫)
二、揭示课题。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体积。
在这个环节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土豆和红薯,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所占的空间大。单凭眼睛很难作出判断,怎么办?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要他们先独立思考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汇报意见。接着我让两个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建议):在两个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水面在哪里,了解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慢慢将两个物体放入杯中,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两个杯子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物体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在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 基础上,揭示体积的概念: (板书)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接着,我及时提问:土豆和红薯,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谁还能说说生活中什么物体体积大、什么物体体积小。
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合作等过程,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理解了体积的实际意义。
2、认识容积
(1)问学生:“同学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是容器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容器照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3)接下来我又引出:“进行比较吗。
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如把玻璃水杯装满水,倒入量杯中,看满还是不满,或者把玻璃水杯和量杯子装满水,分别倒入一个大量杯中,看哪个水位高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这时我揭示容积的概念:(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为了加深对容积的认识,我再做一个演示:倒半杯水,这时候所装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积?为什么?那要装多少水才是杯子的容积?
这样设计,使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充分理解比较抽象的容积的概念,并且明白:容器所容纳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积。
3、归纳容积的意义: 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
4、 让学生完成书中有关体积的练习题(书中的42页的试一试)
电脑课件呈现试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全班交流反馈。之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摆长方体,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摆的小正方体多,所摆的长方体体积就大,为以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作了良好的铺垫。
5、 师生互动游戏
我出示一块橡皮泥,要一位学生上台来快速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例如,球体、长方体等,并提问:“同学们,这个过程中橡皮泥的体积发生了变化了吗?”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通过开展让孩子们玩橡皮泥的有趣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同一物体,形状改变,体积不变。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区别体积和容积。
课件展示电冰箱的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这个片段的设计,使学生会区别体积与容积的不同,并懂得了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有容积,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三、为了体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要求学生完成形式多样的练习:
(1)让学生完成书中练一练中的试题;(出示电脑课件)做这类题目的目的是趁热打铁,巩固刚刚学习的基础知识,加深对体积和容积概念的认识,练习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2)动手摆长方体、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在通览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 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列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又引导学生举了许多实例,进一步加深体验,拓展认识,再次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在课堂知识结构的连贯性方面,考虑不够成熟。
4、在时间安排上不够一点。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体积与容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