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教材分析 |
||||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试验探究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本课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此行强弱的因素。本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材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电磁铁,认识电磁铁的性质,认识电磁铁的两极,认识点磁铁两极的不同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
||||
学情分析 |
||||
《电磁铁》一课这一内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一个典型课例。曾经的网上听过关于“电磁铁磁力研究”的优质课,课的流程设计常常是这样的:一是了解什么是电磁铁;二是学生自己尝试制作一个电磁铁,通过汇报数据,发现各个电磁铁的磁力是有大小的;三是引导学生猜测电磁铁磁力大小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四是指导学生只改变一个变量设计实验方案;五是挑选线圈或电池等因素进行实验验证。这样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师生互动顺畅。如果选择这样的教法,估计课堂教学将会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正常开展。我在教学设计上有一些新的突破,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既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电磁铁的装置后,把教学直接指向了学生最感兴趣的探究磁力大小的活动上,挖掘了学生最想尝试的“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是“怎样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教学”,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
||||
教学目标 |
||||
1.了解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了解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3.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 1.完成一个简单电磁线圈的制作。 2.如何控制电磁铁吸铁质物体。 教学难点: 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的建立与研究方法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组织猜想,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
(一)组织猜想,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包好的电磁铁请学生猜想这是什么? 2、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吸铁的小魔术,让学生产生兴趣,提出问题,你们想不想做这样的魔术,并引出课题。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设计电磁铁:为了让我们制作出高品质的电磁铁,先来设计一下该怎么来制作?(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并随机用课件出示制作材料、方法步骤、制作注意事项等) 2、教师演示绕绕圈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说明绕的方法与绕的圈数。 (4)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5)演示用电磁铁吸回形外针的方法。 3、根据设计小组合作制作铁钉电磁铁 提问:怎样让它产生磁性? 谈话:请你们分组每人制作一个电磁铁,亲自试一试。 (教师行指导,提醒接头留的长短,提示学生分别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缠绕,指导缠线圈时,怎样开始第二层、第三层缠绕。制作完成后,研究它的磁性是怎样来的。) |
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 思考并讨论。 各小组讨论并制订计划。 各小组找到合理的设计方案 |
设疑激趣。 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及时引出“通电”才有磁性的电磁铁课题。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为以下的探究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设计实验的同时,让学生明确目标,适当地给学生一定的任务,让任务驱动,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