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主备人:张楠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2.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3..三味书屋的先生: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稽人。他20岁那年,考取会稽县的“学生员”(秀才),后因对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舞弊看不惯,不愿再去参加乡试,于是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直至1929年7月30日80高龄去世,整整教了60年学。寿先生博学、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甘于过淡泊的书塾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他为人耿直,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尊敬。鲁迅先生后来在外面学习、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先生的家属保持联系。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重点: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情境引入:(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猜想)
自学指导一:1.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然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请认真在下面的空白处书写。
2.各小组准备并展讲。
3.教师抽查提问。
质疑答疑:
1.第9段中的德语部分如何读?
2.需要注意的多音字有哪些?
专项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确záo()菜qí()桑shèn()斑máo()
cuán()成脑suǐ()蝉tuì()倜tǎng()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班蝥消释绅士盔甲B.渊博签赏秕谷罕见
C.书塾臃肿觅食恭敬D.质朴缠络绣象和蔼
3.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确凿(záo)斑蝥(máo)菜畦(qí)B.皂荚(jiá)桑葚(sèn)油蛉(líng)
C.珊(shān)瑚秕(bǐ)谷蝉蜕(duì)D.盔(kuī)甲骨髓(shuǐ)倜(tì)傥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作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自学指导二:
浏览课文,小组长组织交流思考,请书写规范答题:
1.本文课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
2.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
3.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如何?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
4.第9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综合训练: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段读给大家听,争取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重点: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
难点: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情境引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自学指导一:速读1—8段,完成下列问题。
1.“乐园”如何理解?在(1—8)段中有何作用?
3.围绕“乐园”二字,作者从哪三方面去写?请简要概括。
自学指导二:品读(2)自然段
1.请书写本段中心句,并指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2.作者详写了泥墙根一带的哪四件趣事?
3.我学到的“写景状物”的方法。
自学指导三:思考下列问题
1.插叙美女蛇的故事跟写百草园有关吗?
2.画出捕鸟经过的一系列动词,体会一下我当时的心情。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专项训练:自己写一段话,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注意动词的使用。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2.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难点: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情境引入:
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如何理解?(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可见书屋主人是乐学博学之人。)本节课让我们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进三味书屋,回味他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自学指导一:品读10—24段,思考:
作者选取哪四个生活片段表现三味书屋生活的乏味?哪些语句表现了私塾生活的乏味?请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概括。
自学指导二:细读课文,联系前后两部分,讨论并概括: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3的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综合训练:
1.文中还有多处对比,试举一例。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意。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3.展开想象,仿照第9自然段中“也许……也许……也许……”三句话,再写三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