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41
株洲长鸿实验学校初中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年 级
七上
授课时间
主备
陈雄英
课题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的
知识与技能
1.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2. 学习本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看待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点
知识与技能2
难点
知识与技能2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具体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把握课文结构;学习景物描写。
教学内容
教学互动
一.导入
《风筝》第二段
师: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故乡总在鲁迅的记忆里挥之不去,今天让我们跟着鲁迅的笔触,再一次走进他的童年世界,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猜读
学习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时我们练习了猜读,大家还记得什么是猜读吗?
所谓猜读,就是:
看到标题,不急于看正文,而是对标题展开想象的读书方法。猜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有助于丰富我们写作的内容。猜读的内容很多,可以猜文章的内容、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
那么,现在我们看到黑板上的课题。发挥你的想象,猜猜这篇课文吧!
快速浏览课文,印证一下你的猜想。
内容:百草园、三味书屋。
结构:两部分+过渡段。
三.导读
接下来我们进行的活动叫做导读。就是老师来做主持人,引导大家来朗读课文的某些片段。请大家注意老师的提示。
师: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请用回忆的口吻,愉快地语调朗读第2段……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请用兴奋地语调朗读第7段“扫开一块雪……”至“便罩住了”。
好景不长,快乐的日子飞快地离我而去,请用伤心的、不舍的、沉重的语调朗读第9段……
书塾的情形如何呢?想象你就是作者,故地重游,用叙述的语调朗读第10段。
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呢?请用敬畏的语气朗读第11段。
巧的是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院。请用惊喜地语调朗读第17段“虽然小”至“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对个别句子作朗读示范。
四.寻读
课文标题下的小方框中这样写道:“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来作为佐证吗?
重点品析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
朗读、讨论明确:
第2段(景物描写)
写作顺序:由低到高;由静到动;由动到静。
描写角度:视觉;触觉;听觉;味觉。
修辞手法:排比;拟人;比喻。
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2段。
2.仿写
用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写一段话
齐背课文《风筝》第二段。
指名回答。
猜想文章的内容、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印证猜想。
生读第2段。
生读第7段。
生读第9段。
生读第10段。
生读第11段。
生读第17段。
学生自读,做旁批或圈点勾画。
自由讨论,穿插朗读。
具体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动作描写,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内容
教学互动
一.背诵第2段
二.寻读
朗读、讨论明确:
第3段(动作描写)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指名上台演示捕鸟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师:你能够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教师示例:
蝉的蛴螬,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点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后,它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握住,丝毫不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当时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此时,除掉身体的最后尖端,身体已完全蜕出了。
然后,它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着在旧皮上,翻转身体,使头向下,花纹满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于是用一种差不多看不清的动作,又尽力将身体翻上来,并且前爪钩住它的空皮,用这种运动,把身体的尖端从鞘中脱出,全部的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法布尔《昆虫记·蝉》
教师点评。
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鲁迅更喜欢哪个?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喜欢百草园(自由快乐):
可以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可以看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蜈蚣;
可以听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可以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可以听故事传说;
可以捕鸟。
喜欢三味书屋:
可以折腊梅、寻蝉蜕。
先生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
“我对他很恭敬,”而不是畏惧,否则就不会拿问题问先生;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说明学生偶尔到园里玩玩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