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4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真切的描写的方法。
3、体味文中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生活所表现的主题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2、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3、文体资料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所谓“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二类为“史”,即《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第三类为“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
【积累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确凿( ) 油蛉( ) 倜傥 ( ) 臃肿( )
菜qí( ) jiàn( )赏 kuī( )甲 bǐ( )谷
2、填空
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自《 》,作者原名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我们还学过他的《 》。
⑵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
【问题探究】
3、熟读课文,在讨论完课后练习第一题的基础上,思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细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从写景的角度、顺序、修辞手法、用词等方面思考,选一方面回答)
5、阅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①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味?②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③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生命的掌声 (董保纲)
我常常想起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那是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叫英子的女孩儿,沉静漂亮,但是总爱蜷缩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要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上演讲课时,老师让同学们走上讲台讲述一个小故事。轮到英子演讲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演讲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了解英子的情况,他就一直点着英子的名字。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慢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儿红了。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长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定了定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声音也十分动听。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英子很有礼貌地向老师深鞠一躬,又向同学们深鞠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是那么忧郁了,她和同学们在一块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后来,英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高二那一年,她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还得了奖。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三年之后,英子被北京的一所大学破格录取。后来,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我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次掌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这才明白英子变得开朗活泼的原因。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其实,人都需要掌声的。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采?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6、本文的主人公英子曾经是一个性格 、 的残疾姑娘,她迟来早走,是因为“ ”。
7、对英子来说,为什么那是“生命的掌声”?
8、“其实,人都需要掌声的。”这句话中的“掌声”指什么?
【教(学)后记】答案:
1、záo líng tìtǎng yōng 畦 鉴 盔 秕
2、⑴《朝花夕拾》周树人《狂人日记》《风筝》⑵扫、露、支、撒、系、牵、拉
3、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