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上)苏教版小语第七册期末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写一手好字”说得功利些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说得高尚些就是在传承中华文明。书写功底无论为了中考、高考,已经学生一生,都是利大于弊。所以必须反复训练,常抓不懈。
第二,积累运用方面
1、优点:课内语言词汇识记牢固,具体语境能够熟悉调用。
【举例】 ①第一大题第3小题出自《雾凇》课后练习,第4小题出自读读背背。
②第二大题歇后语、名人名言、春联、诗句。
③第二大题课文默写。
【分析】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生词的教学,特别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出现的要求背诵的段落、歇后语、名人名言、春联、诗句,都严格规范,落实到位,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课标】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具体到习作目标时更为明确:“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2、不足:死记硬背功夫深,灵活运用能力差。
【举例】①第二大题在语段中改错,出自练习一。②第二大题:根据课文填写成语:“喜欢美术的徐悲鸿”“全国的吉林雾凇”“丰富的荷兰牧场”
【分析】
第二大题第3小题,修改有语病的语段,就是对学生的语感最好的检测。病段中有四处错误,每一个要求修改的地方也都出自教材练习1出现的知识点、能力点,就是两类毛病:词语重复罗嗦、词语搭配不当。在单元练习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可是,卷面错误率相当高,甚至有留空白或者一处都没有找出的情况,成为本次试卷错误率最高的一题。
第二大题中的第3小题,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出现了“喜欢美术的徐悲鸿”“全国的吉林雾凇”“丰富的荷兰牧场”等这样的偏离中心的情况,说
此外,仍然有老师不知道课本的练习内容与形式,都是围绕全套教材总的教学目标安排设计的。不能正确领会编排练习意图,不能准确把握练习的重点与要求,结合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安排训练。做到不拔高要求,不随意增加难度,不搞机械训练,以免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
3.建议 领会课后练习编排意图,家庭作业多诵读多实践。
加强学生对文字整体感知,重视学生对语感培养,就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这方面能力提升,学生语境中正确运用积累过的词语能力就强,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好体现。
(教学实例:日常作业量与复习题海战术淹没日常静心阅读时间,仅仅以口头方式布置要读书、课前的口语交际交流读书心得或全班共读一册书、活用春联)
第三,阅读理解方面
1.优点:看到少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断增强提升,部分阅读理解较准确、到位。
课内阅读部分,学生在理解“小家伙”这一称呼蕴含的含义,多数理解准确、到位。
在课外阅读中,读了这封信,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能够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准确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涵。
2.不足:本大题学生失分最多,下面重点谈谈不足之处及原因。
从学生完成试卷的阅读题情况来看,反映了学生理解词句能力有待加强、概括表达能力需要提高、独立默读训练不够扎实。
【举例一:理解词句】①加标点。我们先来看解题思路: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一见到“呼唤”一词,就立刻联想到会有声音,后边就应该加上冒号和双引号。这是学生没有用心理解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中表达的含义,作者喜爱这只珍珠鸟,是从心底里真正的喜爱它。作为心理活动,而不是口头上的语言。
此外,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种常规题目是学生比较头痛的。“无所适从”在文中指小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趟小河。从抽象思维来说,这种答题模式就是:文中谁?在那里?干什么?这样的能力迁移到“闯荡”一词,就相对简单些。可以这样回答:妈妈希望小明大胆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建议】 课堂提问关注全体学生,留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反复训练总结理解方法。如换词理解、分解词述等等
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弱,反映了阅读教学中训练重点不能够面向全体。或者说仅仅将训练的机会给予了经常举手发言的学生,以一两名学生相对正确的回答,草草结束了理解关键词语的教学,哪些默默无闻的听众得不到教师的引导和指正,无论做再多的练习,也有陪读之嫌。
而类似这样的训练点,在我们教材中反复出现,需要老师们扎扎实实落到实处的。如四上-5徐悲鸿励志学画;18互联网;四下2第一朵杏花;。更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作为中年段最后一个学期,已经从对词的理解,向理解句子过度了。如:四下9祈黄羊 永远的白衣战士。我们在备课解读教材时,要能够准确捕捉、理解这一训练点,强化训练。
【举例二:概括能力】部分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不强,不善于从文章中筛选信息,然后提炼概括,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浅尝辄止,思维的深度有待加强。如,课外阅读中的第4题“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从卷面来看,学生的概括、表述能力还不尽人意。一是概括内容不全,丢三拉四或者语言啰嗦;二是与原文内容相差甚远;三是概括为第二自然段段意。这道题解题思路就是寻找关键词句回答问题。请大家看到这句话:“上面的两个事例”,其实就告诉学生,这部分意思是:妈妈通过两个事例,告诉小明要勇敢面对困难,大胆尝试。
【建议】
老师们在日常阅读课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1)抓文章题目。引导学生学会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的“灵魂”所在,从而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
(2)抓中心句。我们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围绕中心句(段)构建篇章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为例子,进行反复、深入的训练。《说勤奋》的开头一句“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最后一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都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大意和中心。教师的教可以从中心句切入:从哪些事例说明?学生的学可以从中心句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让学生养成对中心句敏锐的感悟力,从而善于抓中心句理解、表达语句,提高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