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全册教案
四、观看录象:初步了解芭蕾舞剧《天鹅剧》和《四小天鹅舞曲》并欣赏《四小天鹅舞曲》以及芭蕾舞剧《天鹅剧》的录象片段。
五、分析、讨论:从旋律、音色几方面分析《四小天鹅舞曲》的音乐要素
(一)感受和表达乐曲的旋律。
第一部分主题旋律:
1、屏幕展示第一部分主题旋律谱,老师用钢琴弹奏第一部分主题旋律;
2、学生跟琴哼唱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并感受旋律重音;
3、师生边哼唱,边用跟随教师用形体动作感受和表达旋律;
4、老师用钢琴弹奏,学生用乐器伴奏共同演奏第一部分主题旋律。
(二)第二部分主题旋律:
1、屏幕展示第二部分主题旋律谱,老师用钢琴弹奏第二部分主题旋律;
2、学生跟琴哼唱第二部分主题旋律,并感受旋律中的切分音;
3、师生边哼唱,边跟随教师用形体动作感受和表达旋律。
(三)分析乐曲的音乐:
1、再次完整欣赏全曲,并自由讨论分析音色;
2、老师汇总同学的意见并作总结;
3、分析第一部分主题旋律的音色。
①师:“同学们想想,天鹅通常生活在什么地方?”讨论得出结论,天鹅生活在森林、湖边、田园里。
②师:“什么乐器最具有田园色彩?”
播放“双簧管”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双簧管是最具有田园色彩的乐器,音乐家用双簧管的音色来表现在田园中欢快嬉戏的小天鹅形象。
③屏幕展示“双簧管”照片,并播放双簧管演奏的录象片段
(四)分析第二部分主题旋律的音色:
第二部分主题旋律由小提琴演奏;
①师:“音乐家为什么要用小提琴来表现小天鹅的形象呢?”;
②利用学生资源,请一位同学拉奏一段小提琴片段,让学生感受小提琴的音色;就非常合适作曲家用小提琴明亮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来表现小天鹅纤细而活泼的形象。
六、综合完事欣赏和表现全曲:全体同学在教师带领下边欣赏边用律动表现全曲。
(二)听赏大提琴独奏曲《天鹅》 观赏芭蕾舞《天鹅之死》
《天鹅》是人们熟悉并为之感动的优雅、温柔的大提琴曲,它出自法国作曲家圣桑(1835-1921年)的管弦乐《动物狂欢节》。《动物狂欢节》由十四首独立矮小乐曲组成,《天鹅》是第十三首,它不仅是不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也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唯一允许在他生前让人演出的乐曲,被视作圣桑的代表作品,还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该曲是大调式、6/4拍子、由单主题发展而成的三部曲式。乐曲一开始,钢琴以清澈的和弦、清晰而简洁地奏出犹如水波荡漾的引子,在此背景上,大提琴奏出旋律优美的主题,描绘了天鹅高贵优雅的神情和安详浮游的情景。中间部分由第一部分主题发展而成,犹如对天鹅优雅而端庄形象的歌颂,把人带入一种纯洁崇高的境界。第三部分,钢琴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天鹅游荡于碧波涟涟的湖面时高雅悠然的艺术形象,全曲在弱奏中逐渐消失。在这首乐曲里,如果说大提琴代表了天鹅,那么钢琴就是那波光粼粼的湖水。
二十世纪初,俄国著名芭蕾舞赏安娜巴甫洛娃应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的邀请,在贵族会馆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表演独舞,音乐选用了《天鹅》。由于当时的芭蕾作品常用“天鹅”作为标题,故将舞蹈命名为《天鹅之死》以示区别。舞蹈踏实地保持了古典芭蕾的传统,以诗一般的灵感使表演与技巧、音乐有机地结合。通过描绘濒死的天鹅渴求重新振翅,孤身只影在平静的源面上艰难挣扎,最终默默死去时的神情,以象征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与死亡,命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神。
教学后记:
1、观赏:观赏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描述的意境、情绪。
2、听辨:复听音乐时可让学生闭眼重现作品的意境,引导学生听辨出作品中担任独奏和伴奏的各是什么乐器。
3、律动:分两组,跟随音乐用手臂分别画出独奏音乐和伴奏音乐的旋律线;随着音乐,自由地做律动。
4、讨论:对两部表现“天鹅”的音乐作品的不同感受,教师用归纳总结,以下表格可用参考。
作品 要素
四小天鹅舞曲
天 鹅
意境
热 闹
幽 静
情绪
欢 乐
忧 伤
节奏
紧 凑
舒 展
速度
快 速
缓 慢
力度
较 强
较 弱
说明:以上表格内容可以学生讨论后用选择填空的方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