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第六册第五课《土拨鼠》教学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14 21:06:57
歌曲《土拨鼠》是贝多芬在1789年——1792年于家乡波恩时期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这首歌曲表现了流浪者和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情景。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四小节,双句是单句的重复。6/8拍子,弱起节拍。本课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唱好《土拨鼠》这首歌,体会歌曲的风格。难点是唱好弱起句和6/8拍的节拍。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唱6/8拍的歌曲。为了让学生掌握6/8拍,我采用了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1、            利用二年级学过的3/8歌曲《美丽的朝霞》导入,让学生复习3/8拍的特点,然后再引入《土拨鼠》旋律,让学生感受两首曲子的共性与差异。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两首曲子都很轻快,不同的是《土拨鼠》的旋律有点像波浪荡漾的感觉。

2、            让学生设计合适的动作感受乐曲的节拍,选出设计拍子动作较好的同学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听旋律做练习。
3、            介绍6/8拍,全体一起练习6/8拍的指挥手势,巩固6/8拍的拍子规律。

 
通过拍子的学习,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已经有较深的印象,几乎都能演唱了。但遗憾的是对歌曲的感情认识很肤浅,未能体会游子到处漂泊流浪,思念故乡的情感。我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还不到位,这一点从学生的声音就能反应出来。

课后回想,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用语言很难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感,可以通过力度记号pmpmff让学生分组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歌曲,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不同方案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选择;最后拓展贝多芬及作品简介:请学生回忆自己听过或唱过的贝多芬的其他作品,播放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片段欣赏。通过分层次一步一步的实施,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情感内涵就会把握到位很多。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