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册音乐教材单元重难点解读 四年级备课组
第二课时 |
||
内容 |
聆听《彼得与狼》 |
|
教学过程 |
过程补充 |
|
一、认识故事人物,熟悉描写它的音乐。(3) 师:今天老师将带给大家一个童话故事名字叫《彼得与狼》。,这和以往的故事不同,它是用音乐来讲述的。在这个故事中有七个主人公,每个主人公都有他们各自的音乐,你想完全明白这个故事,就一定要先知道这些音乐。下面赶快来认识一下这七个主人公吧。 二、欣赏《彼得与狼》 师:一天清晨,在一个美丽的森林中,七个主人公相遇了,于是发生了下面的事:少年彼得与他的小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后来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的来了,吃掉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下面让我们赶快来听听音乐是如何讲这个故事的。 三、通过音乐游戏,回忆主题,辨别乐器音色、熟悉各人物性格。 师: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记住了故事中几个人物,回忆一下,以下播放的音乐描绘的是谁? 师:你觉得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生:小提琴。彼得是机智勇敢的)…… 师:老师很喜欢彼得的机智勇敢,把他的旋律记了下来,让我们来唱一唱。 师:让我们继续下面的游戏吧。 四、复述音乐故事(6)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师;彼得是勇敢的,我们也要向他一样,就让我们在胜利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
(出示课件,七个人物的头像,并播放它们的相关音乐) (听,多媒体出示音乐和动画) (进行游戏“猜猜看”) (多媒体出示:小提琴特性,人物性格) (老师根据学生讲的播放音乐片段。) |
|
|
|
|
第三课时 |
||
内 容 |
学唱《红蜻蜓》;选择结束音;曲调接龙。 |
|
教 学 过 程 |
过 程 补 充 |
|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表演《红蜻蜓》 1.成语导入。 设问:“触景生情”这句成语怎样解释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回忆)3.再听一遍。要求用指挥图式划拍,判断歌曲是几拍子?有几个声部? 4.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各自自学曲调(坚持用指挥图式)。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各声部自学成果反馈。 5.学唱歌曲: (1)在“呣”的基础上唱歌词。 (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7.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三、选择结束音的练习 1.乐曲的结束音表示该乐曲的终止,因此,结束音一般地讲是稳定音,即主音。 2.教材中的二首短曲选择“6”还是“1”,两取一。 四、曲调接龙练习 1.像以前做的接龙游戏那样,头尾的音相接。节奏可以按自已的创作变化。 2.注意按速度有序地进行,不要中间断裂脱档。凡接不上、接错音、断裂脱档者为败,看最后胜者是谁? |
用“呣”唱二声部合唱 可以是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呣”,这样交换一、二次,既能使该声部唱得很流畅熟练,又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我们可以在流畅的唱好曲调的基础上,试用“6”或“1”,哪一个音有结束感就是该音。从实践中试唱来选择。对四年级的学生不必讲调式的理论。这样试的结果,第一首的结束音是“1”,第二音的结束音“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