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蒙古族民歌》教学实录”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蒙古族民歌》教学实录”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蒙古族民歌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心中的茉莉花》教学实例
《蒙古族民歌》教学实录
“这首歌曲有几小节”我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们都非常认真的盯着屏幕,不假思索的数起来:一、二、三……然后不约而同的回答:十小节。我问道:这说明了什么?“这首歌曲的结构短小”学生们答道。
根据刚才对歌曲的分析,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歌曲的主要特点:节奏规整,结构短小,得知具有这些特点的蒙古族民歌是短调民歌。
我在备课时就准备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蒙古的风俗、民歌及劳动人民的生活。
让学生欣赏录像片断,这这种形式在课堂上学生比较喜欢,顿时课室里显得十分安静,几十双渴望的眼睛注视着屏幕,都在期待着视频的播放。对于南方(广东)的学生来说,有些学生从未见过北方的大平原,也未曾感受草原的辽阔,影片开始就给他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们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远处还有羊群、马匹和蒙古包等,欣赏后发出了声声感叹。
蒙古富有特色的风俗更深深吸引着学生的视线,在这些风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为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举行仪式——下马酒,在乐器马头琴的伴奏下,姑娘、小伙子们演唱蒙古民歌,并给客人献上“哈达”,送上斟满酒的银酒杯,客人进行简短仪式后一饮而尽,心情非常舒畅。学生也非常有兴趣,都在讨论这种风俗的特点及意义。这时有一位男学生问:老师,我们组觉得这风俗非常有趣,能否让我们进行模仿表演呢?当时全班学生响起了热烈掌声,这几位学生的表演也非常精彩,这些表演给学生创造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接下来引导学生欣赏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另一种形式酒歌《高唱酒歌》,学生感受了欢快、热情、喜悦的音乐情绪,了解蒙古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深入改革开放,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我的带领下,学生走出蒙古包,去感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聆听高亢、嘹亮、悠长的蒙古族民歌——《牧歌》。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了解歌曲的速度、节奏特点,分小组讨论后,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这个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我作了充分的准备,认为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歌曲的节奏比较舒展、自由,速度比较缓慢,音乐情绪高亢、抒情等。这时有一位学生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说:“老师,我结合歌词欣赏歌曲,觉得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旋律高亢些,象是在描写大草原上蔚蓝的天空,远处飘着几朵白云,构成美丽的画卷;后半部分描绘大草原的情景,展示草原上丰收、繁荣的景象,随处可见一群群的白羊。”随后,我就让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交流体会、心得,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会仔细观察。了解歌曲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句,它们所包含的小节数不同,说明这首歌曲的结构不对称、不规整。
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这首歌曲与前面欣赏的两首歌曲风格都不一样,它还是蒙古族的短调民歌吗?”
于是我立即让学生展开讨论,归纳这首歌曲的特点,并与前两首歌曲形成对比,并说明这类民歌在蒙古属于长调民歌。
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体验来自大草原的旋律,感受优美辽阔的大草原,分享蒙古人民丰收的喜悦,幸福的生活。
我问学生:“有哪位同学曾经欣赏过这首歌曲不同的表演形式。”
“老师,我欣赏过合唱形式的《牧歌》”一个学生说。
另一个学生回答:“我欣赏过管弦乐队演奏的《牧歌》。”学生们回答很踊跃,甚至有学生曾经演唱了这首歌曲。
这时我把已准备好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欣赏舞蹈表演的《牧歌》,在舞蹈音乐中学生还可以欣赏到美妙的合唱。从舞蹈家们优美舒展,热情奔放的舞蹈动作,更进一步了解蒙古族人民是怎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愉悦心情,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的情景。
这些洒脱、豪放的舞蹈动作令学生们叹服,时而能听见他们发出情不自禁的感叹声,甚至有几个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舞动起来,模仿着做舞蹈动作,非常得意,给课堂上增添了几分动感。
我请其中一位学生来给大家表演一段自己创编的动作,随后他非常大方的走上讲台。大家都在静静等待着精彩表演,可这个学生没有立即做动作,而是问大家:“你们知道蒙古族又被称为怎样的民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