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交往中的虚假与真实
课堂教学交往中的虚假与真实
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课堂教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
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行为,但对交往进行系统的和理论上的探讨则是较晚的事情。二战以后,交往理论开始从单纯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迅速扩大到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领域,引起了西方哲学家对交往理论的高度重视,交往的哲学研究获得了重要的进展,交往理论也因此逐步发展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较为社会的临近,交往实践观也倍受关注,成为对当代哲学主题转向的积极回应,并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渗透到教育领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教育教学活动。
一、课堂教学交往的意蕴
哈贝玛斯对交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研究交往问题,在哲学层面上要从相互关系入手,只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称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被动的、单向的,这种被动的、单向的关系是不能称为相互关系的。这表明,交往是在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自然或人与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间性,“交往的主体间性和主体间的内在相互关系构成了交往概念的本质。”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是期望理解(教师希望学生所获得的理解)与实际理解(学生自己的真实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课堂教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从目的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全面性,而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因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从过程上看,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是一个有计划的和长期的过程;从构成要素上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相互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共时、交互作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
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一方面使得其自身能够和其他的交往形式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为课堂教学交往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条件。一旦这些要求和条件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满足,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如就其效果(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其过程(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参与、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而言,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交往形式,也存在着真实与虚假之分。
二、虚假交往的类型
交往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交往是一种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交往双方的相互承认,交往双方在交往机会上的均等、权利和道德上的平等。在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交往就会异化。实际上,就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状况看,师生(实际上主要是学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而课堂教学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异化的交往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的交往,因为它不具备真实交往的意蕴。具体言,这些虚假的交往,其类型至少表现在:
(一)形式的交往
形式的交往广泛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这类交往徒具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其表现样式颇多,如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或者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对答如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某一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班级内的其他学生明明已经知道了这位同学对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却仍然还要去问:“他(她)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齐答:“对。”教师继续追问:“他(她)回答的好不好啊?”学生齐答:“好”诸如此类的还有“这个数字大不大啊?”“大。”“多不多啊?”“多。”据统计,小学每堂语文新授课,教师平均要提问40至60个问题。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不能不承认,师生之间的交往十分的活跃,但如若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师的提问中,有80%的问题只需要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够解决。这种形式上的交往不仅存在于课堂提问中,有时也会存于课堂讨论中。如教师为讨论而安排讨论,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因此交往内容的安排、交往方法的运用及交往时机的选择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课堂教学交往中诸多“空壳”现象的出现。这类交往轻则仅仅体现的是低智慧性内容成分,重则几乎不会对学生智慧产生什么刺激与冲击,难以对学生智慧活动构成挑战。“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从这种意义上讲,上述课堂教学交往流于一种形式,却不具有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