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侯课时,和学生聊一聊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还记得上个月3月份,南京的气温。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谈话: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四季如春的环境当中,但是今年南京三月份的的天气却要用“春如四季”形容,什么意思呢?请看下面一组图片。教师边说边演示图片。 三月的温度到底如何呢?我还收集到了一些数据。
(课件出示“南京市2010年3月单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问:如果要想更清楚地了解南京市2010年3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除了统计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出示空白图】
(1)师:画折线统计图要按什么步骤?(学生说出三个步骤:一、定点;二、写数;三、连线)现在由你们报数,我来画。学生边说,教师边在电脑上演示。 问:那么由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了解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后。
师: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 【几日到几日气温是处于上升趋势的?从几日到几日是处于下降趋势的?那么哪段之间是上升最快的?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因为坡度比较抖)哪段之间下降是最慢的呢?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呢?(因为坡度比较的平缓)】
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2)是不是每一年三月,南京的气温都是这样变化无常呢?我这还有一张09年3月份平均气温折线统计图,问:由这个折线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后直接回答:【(由上面的迁移,这里学生应该能表达出来,当学生如果说出哪段是上升最快的?哪段是下降最慢的?这是老师加以诱导:有不同意见吗?谁才是正确答案呢,得到:不能一眼看出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对比,产生认知需求
1.师:你能很快比较出这两年3月哪天的气温最接近,哪天的气温相差最多吗? 问:为什么这么慢?是不是比较起来有困难?(学生自由回答)
问: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比较起来更方便些呢? 小结或提问(机动):这两张图,每一幅只表示了一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情况,要将两年的进行比较,就要看看这幅,在看看那幅,不容易比较出结果来。
2.师:(课件演示)把两张统计图直接重叠。 3.师:这样就行了吗?(不行)你认为,这张图中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下面小组讨论。
(二)修改,设计新的统计图 第一次小组活动
(课件同时在重叠的统计图下方出示小组讨论要求。) 1. 活动要求:
⑴先独立思考,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怎么改? ⑵小组交流,汇报顺序4321。
⑶选择向全班汇报的人员。 2.组织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同时演示】 (有几处问题:1、标题中2009、2010重合在一起,看不清楚;2、有两组折线,并且都是实线,不好分辨;)
学生找到第二处问题时,教师追问怎么办?(不同线型或不同颜色) 小结:当出现2条折线时为了清晰明了,我们要用不同的线型或颜色将其区分开来,所以呀,绘图时我们就要增加图例加以说明。【边说课件边演示图例少“年”字 点太大略小些】
问:请看这个图例,你知道了什么? 用实线表示2010的,用虚线表示2009的。
【边说课件边演示】 课件还是逐步出示描点连线过程
先把2009年的点出示 问学生用什么线连接? 再把2010年的点出示 问学生用什么线连接?
(三)分析,领悟数据中的信息 1. 观察、分析,获取信息。
(1)师: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现在能很快比较出这两年里哪天的气温量最接近,哪天的气温相差最多吗?你是怎么看的?(相差的距离、数据) (2)师: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新的信息?(如果学生没有谈到整体变化,教师追问:2010年3月气温的整体变化状况怎样?2009年呢?)
(3)(比较)师:你觉得这张折线统计图和我们以前学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回答两条线时,教师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回答多了图例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要有图例?)
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数量之间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很快地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差异。
(四) 尝试,探究制图方法 画一画(电视)
谈话:既然复式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我们就可以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师:这是什么?你家有吗?这个呢
问:有什么办法能一目了然的同时看出两种电视的销售量变化情况? 问: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部分组成?[学生说教师课件出示]
问:画图前,你觉得要特别注意什么? 师:看清图例后。
看清纵轴上的数。 制表日期
2、同桌画图 同桌合作要求:双号先报数,单号画其中一条折线,然后交换,共同完成统计图。
3、反馈 ①实物展示一两份学生的作品。
②问:实线表示什么?虚线呢? 4、交流
①04-09年两种电视机销售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共同点? ②哪种电视销售量的增长速度更快?
③怎样验证一下? ④哪年后平板电视的销售量超过了普通电视?
⑤以后两种电视机的发展情况会怎样? 5、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 毛衣
师:这是一张2009年某商场毛衣和衬衫销售情况统计图。 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毛衣的这种趋势一直会持续下去吗?为什么? 小结:根据折线统计图预测时,有时不能光看趋势,还要根据实际情况。
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汇报顺序2341。 (二)跑步
师:我这儿还有一张小刚和小强赛跑情况统计图[出试图]。 问:虚线表示什么?实线表示什么?
问:纵轴表示?横轴表示? 问:和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少数据)
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他们在举行( )米的跑步比赛,( )先到达终点。你怎么看出来的? 问:你还能知道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汇报交流。 (三)沙漠、绿地
问:这是一张关于什么的折线统计图? 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
问:怎样的走势最理想?[出示05-09年的图] 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人们做出那些努力?
小结:这些都是针对这个折线统计图所作出的决策。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判断和推测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的例子过于陈旧而,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于是我就用三月份南京气温(忽冷忽热,不同于往年)作为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在复习单式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需要学习复式的需求,使学生想学、自主地去学。
(二)简化制图过程,注重分析,培养统计意识。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达,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已不必过于复杂,让学生在同桌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绘制折线统计图。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教学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环节把握不到位:课件的处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以及教师没有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可能由于自己自身水平的原因和平时的磨练较少,我在教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多元化,评价不够到位,语言有待进一步精炼。在每个练习的环节中,我没有能够充分的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过于局限,没有更深层次的让学生去发掘。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