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听郑木木师《走近三角形》有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4-15 11:12:57

中心小学    邱惠英

斯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探索者、发现者。有幸欣赏了郑木木老师的四年级数学课《走近三角形》,感受了名师那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的课堂风采,领略了名家课堂教学的独特风格,体会到名师匠心独运的教育思想。细细品味,慢慢思索后,我认为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成为建构知识的创造者,这是老师的本节课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一、有效的问题引领,让学生成为知识探索者

在课始教师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咱们这节课对三角形做进一步的研究,马上提出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这里有这么多的三角形,怎么进行研究呢?有学生提出“分类”的方法,教师顺水推舟出示课题。在这里,教师的问题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探索问题首先要明确探究的方法、策略。课堂中多处都体现教师这种引领性的问题,比如在学生把八个图形按角分成三类后,教师提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哪一类的特点很突出?把学生的思维从分类推向思考每类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再如学生对三角形按角分类似乎已经大功告成之时,教师在看似无疑之处质疑:所有的三角形按角分只有这三类,没有第四类了吗?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风口浪尖,在波澜起伏的思维碰撞交锋中,孩子的自主建构又迈上新台阶。正是有效地问题引领让孩子的探索层层深入,思维逐步完善。

二、适时收放,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我觉得本节课在处理“按边分类”这个环节的教学时,绽放了名师的教育智慧。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把学生自主探索不易得出结论的分几类的问题简化处理,用教师准备好的教具直接告诉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就是一般三角形。而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部分学生知道就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收”既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无效的探究,又节省宝贵的课堂的时间,给下边的“放”提供了时间空间。对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学习则放手让学生自学文本,这个“放手”,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改变了前面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套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转换形式。课堂更显变化有致,学生的思维在变化中不易疲劳,处于比较恰当的紧张度,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在学生自学后的交流环节,除了让学生汇报学习所得,还有一个亮点:让学生指一指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尤其是换个方向(即变式)的指名称,真实暴露孩子面对变式时的犹豫、混乱,不知所措,教师这时的玩笑:老师躺下来就不是我了?化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这个环节对学生易混点的辨析起了很好的的作用。正是这种收放拿捏得精准,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有效建构者。

三、巧妙点拨,让学生浸润在数学文化中

从课题“走近三角形”,而不是“三角形的分类”,我感受到教师对数学文化的深层的理解与感悟,名称的不同,带给孩子的将是对数学学科的不同感受,三角形不仅只是一种图形,它带着自己的形状、自己的特点款款走来,通过教师的富有启发意味的问句:“闭上眼,想一想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相信这时学生脑海中的三角形是那么可感、可触,三角形的形象是那么生动、形象的。“正三角形,它让你联想到什么?”让学生把现在的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知识建立了联系,对平面图形的知识建构搭建了通道,在已知的图形和现有的图形之间建立联系,让孩子的数学思想在点拨中升华了。实在是妙啊!

   课堂总结环节中“学会反思”中,对孩子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指导与训练,这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将是多么富有思辨精神。

在最后一道练习题 “跳跳我能行”中,教师的意图与问句让我有点糊涂:这个练习应该是让学生在猜想与判断中反映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这时教师的介入问题太多,反而把孩子绕远了,没有收到预期的综合开放拓展的效果。这只是美玉中的微瑕,让人有点小小的遗憾。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