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数学界冒出的奇葩--记应用数学所研究员堵丁柱
读高一时,学校提倡学生业余时间自由发展,堵丁柱申请跳级,因不是团员未成。齐齐哈尔实验中学数学老师知道他已修完了高中课程,于是鼓励他自学高等数学。由于读了大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同时读起微积分来便不觉得有什么障碍,书念得多越多就感到越有兴趣,一时竟对数学着了迷。到1966年5月“文革”开始时,他正读得起劲。学校停课了,他的自学不得不转入“地下”。家里有个堆放杂物的小棚子,他就在那里搭个了铺当书桌,早上六点开始读书,直到深夜才回去睡觉。中间除了吃饭,他从不离开这个“数学天堂”。
“文革”期间读书,最难的是找书。新华书店把所有的科技书都下架了,无处可买;图书馆闭馆了,无外可借。堵丁柱只好请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的堂叔从北京给他邮书,看完后再寄还。这种奇特的借书、读书方式一直坚持到1968年。在“革命”闹得最红火的年代,多少同龄人卷入了疯狂的旋涡中。知识成为反动的代名词,变得一文不值。然而,就在祖国北方城市的一个简陋的小棚子里,堵丁柱却以无比虔诚的心情和毅力,默默地啃着枯燥的数学课本,在科学的海洋中苦苦跋涉。而这一切,完全是靠着一个有志青年的理想在支撑,他相信人类的未来是知识和文明。这样,在神州大地到处在“打砸抢”,学校已经成为武斗热点的时候,堵丁柱已经按照北师大数学系的课程表,基本修完了数理课程。
努力钻研应用技术
1969年,堵丁柱参加了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来到了齐齐哈尔市汽车制造厂当炼钢工,在他周围聚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工作学习,有时谈论各自的抱负,也常常拿着工厂开的介绍信去尚未开放的图书馆借书阅读。一次,他们在文革前的《科学画报》上看到了有关激光器的介绍,也曾按图索骥搞过业务试制。因此,堵丁柱不久被调到有试制条件的灯泡厂工作。
在工厂的9年中,堵丁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钻研相应技术上。在汽车厂里,他读了炼钢、汽车理论、汽车设计等书;在灯泡厂他双对真空工艺学、灯泡设计与制造、阳极电子学、气体电子学、激光原理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进行钻研。在空余时间,也常看一些数学书。数学,当时在他的生活中只能算一种爱好。像有人爱读小说,有人爱打球一样,堵丁柱喜欢的则是拿几本书读几条定理,找几道题做一下。有感到当年找书难,从1968年开始,他和周围的朋友已买了相当多的书。有一次,他与几个要好的朋友联合请人乘出差之机到北京、上海采购书籍,结果仅在北京就买了几百元的书,只好派了一个人专程到北京取了回来。
试制特种灯泡时,他研制成功化学制气装置真空排气系统。每次工作前,都要去气,而阀门里的空气去除最费时间,最麻烦。去不干净还会发生余气伤人事故。堵丁柱不怕危险,制定了去气安全操作规程,并亲自上机操作使余气伤人问题得到了解决,因此他被评为市轻工局的劳动模范。堵丁柱并不满足,他在想,如何在保证工作需要的情况下,自己设计一个系统而使阀门最少?当他把这一问题化为一个图论中的问题时,翻遍了身边的书却找不到答案。几年后他才知道,这是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于是,他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结论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找到答案。1976年,他把这一工作写成论文在《电光源通讯》上发表了。这是他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印在纸上,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年已经28岁的堵丁柱,论学历,还只能算高中毕生。在此之后,他又作了两项其它技术研究工作,相继在《电光源通讯》上发表。
《电光源通讯》的文章主要谈了阀门配置和应用,是粗浅的探索。当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几年之后,他会有一系列有关该问题的数学论文在国内外发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曾有美国、希腊的学者索要论文。看起来,它也许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进入自己喜爱的数学研究领域
1978年,“文革”宣告结束,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和研究生考试制度。堵丁柱以齐齐哈尔高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几乎同时,又以总分第二的出色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越民主教授的研究生。他终于进入了自己喜爱的数学科研领域。这是堵丁柱事业上最重要的转机。时至今日,堵丁柱仍不能忘记德高望重的越民义教授当年接受他的情景。一些人对没有学历的堵丁柱是不大放心的。是越教授独具彗眼,看出了这个虽未进过正规大学,却具有潜在能力的人才。他力排众议,坚定地选中了堵丁柱。堵丁柱也没有辜负老教授的期望,到研究生院后第一次期中考试就得了第一名。回想当时刚进校连数学名词也会念错,被人哄笑的他,在众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中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明白了自己所具有的潜力。这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1980年秋,堵丁柱研究生毕业,按当时院里规定要留在数学所须有博士学位,喜爱数学科研的他又蒙发了攻读博士的念头。这年他有幸在北京遇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黄光明博士,这是他事业成功路上的又一次机遇,命运之神开始向他微笑了。黄博士讲课时提出一些颇有难度的问题,堵丁柱有时在当天,有时在两三天之内,都能作出正确答案,因而他受到黄博士的赏识,并开始了合作关系。在黄博士离京时,堵丁柱和他共同完成了7篇论文。
黄光明对堵丁柱所表现出的才华既惊且喜,因而主张堵丁柱去美国留学深造。遗憾的是堵丁柱没有大学学历,所写的论文又大多没有发表,麻省理工学院只同意吸收他为旁听研究生,堵丁柱不愿于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事。黄博士又提出资助他一万美元去读书,并说,我绝不让钱阻挠你的发展,我要尽我的心为中国培养难得的人才。对黄先生的美意,堵丁柱婉言谢绝了,他决心靠自己的努力去开拓未来的路。
于是,他依旧默默而又顽强地在探索未知的领域中拼搏,1982年,随着一批高水平的论文陆续发表,国外的研究机构注意到了他。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为他申请了特别奖学金。同年10月,他来到美国。
儿时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深夜,澳洲的哗哗声终于战胜了疯狂的迪斯科音乐,宿舍里安静多了。堵丁柱把窗子开大,让海风快些涤尽室内浊气。他想,应总结一下前一段时间的工作,该给时刻关心着自己的越民义教授写信了。
初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校园的人都会被它的景色所迷住。南面海天一色,岸边棕榈成行。北面,层岚叠翠,恰似一道天然屏障。校园里,奇花异树拥抱着新巧别致的现代建筑。灌木丛中,依稀可见兔子出没。绿茵地上,松鼠炫耀着它的大尾巴。数学系就设在校园中的一座六层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