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苏教版5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5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的行进。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会提出假设并验证“光沿直线行进”的结论。
2、科学知识:了解光源及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并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正确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初步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美丽景象和其中的奥妙。
三、课前准备
手电筒:1只;带孔卡纸:3张;大铁夹3个;纸杯:9个;铁钉:9根;透明纸:9张;牛皮筋:9根;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单元 (
1、引入。小诗中写的究竟是谁?(课件呈现并揭示第2单元主题“光与色彩”)
2、回忆。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对它也并不陌生,请大家说说关于光与色彩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二) 认识光源 (
1、欣赏。多么美丽的节日夜景,是什么点缀了节日的夜晚呢?
2、交流。让学生了解夜景形成的原因,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
3、讨论。那么,光来自哪里呢?请同学们观察P.16页下方的5幅插图,说一说物体的共同点和各自的代表性是什么?(课件呈现)
4、认知。学生比较,正确认识光源及种类(见“教参”p.81)。
5、小结。我们把自己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这些光源可以进行分类: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热光源和冷光源等等。
(三) 探究规律 (
1、猜想。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光在空气中可能是怎样行进的呢?(揭示本节课题:1、光的行进)
2、思考。请大家仔细观察P.17页上面的图片,说说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这些现象?(课件呈现)
3、记录。学生交流并记录要点(课本P.69)。
4、实验。刚才,同学们通过直观初步验证了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还可以自己动手来进行验证。
(1)、设计。同学们做小孔成像的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注意什么条件?具体怎样操作?(课件呈现课本p.17的插图)
(2)、操作。教师适当指导学生移动纸板,同时观察光线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通过小孔。
5、结论:同学们,我们通过做小孔成像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行进的规律。那么,能用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光在水中行进的方向呢?
6、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7、小结。实验证明: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四) 模拟实验 (
1、原理。
(1)、自学。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对光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上面的内容并思考几个问题(课件呈现)。
(2)、讨论。墨子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其中包含什么光学原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图画讲解并适当知识迁移)
2、模拟。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尝试其中的奥秘?那么,我们也来做“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好不好?
(1)了解过程;(2)注意事项;(3)学生分组;(4)动手操作:钻小孔→蒙杯口→点蜡烛→移纸杯→看清像。
3、交流。如果移动蜡烛的位置,小孔后面的屏幕上会形成什么样的像?
4、小结。根据光线直线传播的规律,屏幕上会形成上下倒立(或左右相反)的像。
(五) 总结拓展 (
1、归纳。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大家有哪些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2、延伸。(1)在空气与水的交界处,光又是怎么传播的呢?(2)预习第2课《照镜子》,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