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一、教学内容分析 |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光的行进》。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五年级学生对光源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更多的光现象,去观察、思考,自己去探究。 教材中以透射过密林和乌云的阳光,夜间的车光灯柱这三幅图唤起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很容易的想到光是沿着直线前进的。接着通过“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上的孔照到墙上”的实验来探究光线是怎样行进的,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学生在做中就很容易的感知到光的行进路线,并且对解释小孔成像的秘密做好了铺垫。在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后,教材又提出新的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光在水中的行进方向?”这就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对光的行进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而小孔成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但又是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因此书中先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小孔成像,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小孔成像的实验亲自感受到这个神奇的现象,让学生在玩中、观察中动脑筋思考这是什么原因。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容量等学情,本课分为两课时。本课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路径。 |
二、学情分析 |
五年级学生对光源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围绕认识光源,根据平时生活中的光现象挖掘学生的前概念,猜想光是怎样行进的,又如何在实验室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学生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借助一些物体把生活中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找到合适的“借助物”例如烟雾等来模拟环境,来让不明显的光柱变成明显,从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而这也是学生模拟环境的一个过程,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模拟环境,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模拟带到实验室里,有利于科学探究。 而光的传播路径虽然在学生生活中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探究起来还是比较抽象。通过模拟实验,化抽象为直观,在直观体验中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探究光的传播路径,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样,在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后,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了解、体验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理解光的反射、折射奠定基础。 |
三、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
四、教学重、难点 |
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
五、教学具准备 |
分组:塑料瓶、蚊香、打火机、激光笔、烧杯、加了墨汁的水; 演示:集气瓶、手电筒 多媒体课件 |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