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教材分析】
《光的行进》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五年级学生对光源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更多的光现象,去观察、思考,甚至自己去探究。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对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
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方式——以直线的方式传播。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观察到光的传播路线,形成直观的认识。
【学具准备】饮料或水、三张带孔的黑色卡纸和一张不带孔的黑色卡纸、手电筒、果冻、激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问题:你们认为光重要吗?哪些地方需要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课件欣赏:光与我们的生活)
揭题:既然光与咱们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你们想不想深入的来了解它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先来了解光的行进。
【设计意图】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对光有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视频欣赏,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感受到光与我们的生活很密切,很重要,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光源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
讲解:在科学上,我们把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课件出示)。
课件展示常见光源。
孩子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光源,你能确定一个标准给它们分一分类吗?
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汇报。
教师介绍热光源和冷光源。
【设计意图】哪些物体会发光呢?这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认识光源的概念,并按一定的标准为光源分类。图片的选取有一定的代表性:让学生自己从中归纳了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生物光源与非生物光源,因为学生没有热光源与冷光源的概念,所以就有老师直接介绍。
2.探究光在空气中的行走路线——直线传播
(1)课件出示《凿壁偷光》图猜想光的行走路线是怎样的呢?
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使你觉得光是直的走的?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片,一张不带孔的。呆会想请同学们用这些材料来完成屏幕上的这个任务。
课件出示:你能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点吗?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那这个实验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小结:要想在屏上留下光斑,就要把三个孔对齐。
(3)课件展示三组实验。
第一个实验可以,可第二个,第三个都不行,为什么?这实验说明了什么?(光确实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4)课件展示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图片
3.探究光在水中,果冻中传播的路线——直线传播
问题:那光在其他的物质中也能直线传播吗?(学生猜测.。)
材料: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支激光笔,一瓶水或饮料,还有两个果冻。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上台演示光在水中及果冻中传播的情况。
总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课件出示结论).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这个环节安排了两次的实验,分别来验证光在空气中及光在水中,果冻中能否直线传播。在实验之前,都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大胆的进行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这样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路灯下的人,人在路灯下行走一定会产生什么?那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两个影子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影子的长短会不一样呢?
2.同学们听说过日食,月食现象吗?你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解决。每桌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现象,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下面,我们一起通过视频来进一步理解日食和月食现象。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同时不忘结合月食的成因这个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要热爱科学,反对迷信。
四.简介小孔成像
谈话:孩子们,其实,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很多很多,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一位学者墨子,他曾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小孔成像”。这小孔成像是怎么一回事呢?
教师结合课件简介小孔成像。
问题:小孔为什么能成像?成的又是什么样的像呢?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吗?
讲述:同学们,小孔成像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极强的观察能力。因为时间的关系,对小孔成像的讨论及实验我们只能留到下节课继续。
【设计意图】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小孔成像的研究只能安排在下一节课。但还是简单介绍了一下,目的在于告诉学生对于光的行进这一课的学习还未结束,还有更深奥,同时又是更有趣的内容在等待着他们。让他们明白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更主要的是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产生研究的强烈欲望,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五.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说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呢?
2.孩子们,关于光的学问很多很多,今天我们的学习才是刚刚起步,希望在生活中大家能留心观察关于光的现象,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查查资料,进行一些小研究,我想也许你会成为一个小小的光学专家。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刚开始由欣赏光与我们的生活的视频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对于第一个活动,认识光源的概念,并按一定的标准为光源分类。图片的选取有一定的代表性:让学生自己从中归纳了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生物光源与非生物光源,因为学生没有热光源与冷光源的概念,所以就有老师直接介绍。对于第二个活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都是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对于第三个活动,主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好地解决了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