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教材5年级下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教学资源的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5年级下册《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后者是本课的探究重点,也有一定的难度。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光学最基础的知识,后面要学习的很多现象都要用这个规律来解释。因此,这一知识点的学习非常重要。
光线传播现象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教科书中以透射过密林和乌云的阳光,夜间的车光灯柱这三幅图唤起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很容易的想到光是沿着直线前进的。
接着通过“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上的孔照到墙上”的实验来探究光线是怎样行进的,让学生从现象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通过制作并探究小孔成像,让学生经历猜测、假设——设计方案——验证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满足学生喜爱"动手做"的愿望。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光源。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启发学生思考哪些物体会发光?图中的物体分别是阳光、星光、萤光(萤火虫尾部发的光)、灯光。
2.理解光源的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教学时应讲明,反光的物体不能叫做光源,例如月亮。
3.激发学生思考发光的物体一定会发热吗?
第二部分探究光的传播方向。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层:
1.经验回顾: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光的传播方向的实例,如从密林的缝隙中渗透过来的光是什么样的;夜晚,街上汽车的灯光是什么样的,等等。
2.提出假设:引导学生在以上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一般来说,根据以上事实,学生可以想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实验验证:这个实验方法很简单,但效果很好。学生可以发现,通过直筒可以看见灯光;把直筒弄弯,便看不见灯光了。通过以上对比,可以证实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本课讲解的光传播的方向是就一束光而言的;就整个光源发出的光来说,可以沿着直线向着四面八方传播。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
这个实验有两个作用:一是使学生了解一种自然现象;二是通过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制作“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制作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制作的材料和方法。
2.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在纸盒的屏幕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像是倒的。
3.启发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教学的重点是为什么会形成倒像。教学时,可以利用图启发学生认识: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蜡烛火焰上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必然到达屏幕的下部;蜡烛火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必然到达屏幕的上部;这样形成的像便成为倒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亲身体验自己能悟出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光传播的一些现象,来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验证实验。
2、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光学的最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被人类所认识的,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去捕捉身边的科学。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来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语言和简单图示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教学关键: ①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对比实验;
② 图片提示或教师形象引导。
教师准备:手电筒、激光笔、可折弯的塑料饮料吸管、蜡烛、火柴、镜子、荧光棒、小孔成像实验盒;小孔成像的图像资料等。
学生准备: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纸盒、剪刀、胶水、白纸屏、带孔卡纸等。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引入新课,启发谈话:
1、白天我们能看见路走,能在课堂上课,是靠什么来照明的呢?晚上我们又能看书、写字等,这又是靠什么来照明呢?
2、白天的光从哪里来的?晚上能照亮我们活动的光,又是从哪里来的?
二、学习新知,认识光源:
1、情景教学:
教师课前将科学实验室用窗帘遮住门窗,首先创设一个黑暗的环境,在阳光能照到的地方放一面镜子备用。
熄灯后,让学生想办法用桌上能发光的物体把周围照亮。(如:亮灯泡、打电筒、点蜡烛、荧光棒……)
启发学生在教室和自然界找光源。(适时将窗帘拉开一丝缝隙,让阳光照到镜子上。)
〖设计意图:学生对发光的物体认识得较多,这里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说得越多越好,为后面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做准备。而生活中有些物体是反射光,所以让学生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加深学生对光源的认识〗
2、组织讨论:
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
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3、光与热:
启发学生思考发光的物体一定会发热吗?
让学生感知在白炽灯和节能灯下的温度变化。
追忆萤火虫发出的荧光。
〖设计意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给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同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自己的分类方法,以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发挥。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
1、情景教学:
教师只在科学实验室里点亮一个高亮度的白炽灯。
提问:这是不是光源?它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这个问题可以直接从学生发现的光源发光现象得出,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追问:光源发出这么多的光,其中的一束光是怎么传播的呢?谁能想办法从这么多的光中取出或只看到一束光?
〖设计意图: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再根据现象猜测,在于让学生能作出比较合理、科学的假设,知道科学课上的猜测要向科学家一样,要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乱猜。〗
2、组织讨论:
让学生预测出采取一束光的多种方法。(如:用细的吸管;用中间有孔的两块硬纸板;用纸袋套住光源在套上扎一个孔……可能学生说的方法有些是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或不可行的。教师组织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设计并进行研讨,学生自己就将不正确的排除,课上不能进行实验的可让学生课后自己研究。最终保留几种可行的方法再放手实验。)
配合学生的思考,出示下列投影片或实例:
① 从密林缝隙中渗透过来的阳光;
② 夜晚在大街上汽车耀眼的灯光;
③ 拉开室内窗帘透过来一丝亮光。
3、归纳推理:
以上现象和事实说明光是沿着什么方向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验证:
实验的分工安排和材料的使用由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己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将来自主研究问题。
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假设只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搜集证据,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方法去搜集证据,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完善其研究方案,让他们用更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这里还让学生进行想象,通过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可以加深学生对光直线行进的理解。〗
四、小孔成像的实验。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的内容,教育学生平时注意细心观察身边的科学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遵照课本上的说明,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3、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拉近或拉远了进行观察。
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组织学生讨论: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