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 牧民新歌
课型:欣赏课
授课对象:初二年级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竹笛、乐谱、VCD、歌碟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
2.通过欣赏《牧民新歌》让学生从乐曲中体会牧民在新社会的新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热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对乐曲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感受牧民的新生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乐曲主题的表现和创作发展。
教材分析:
1.乐曲
《牧民新歌》一曲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1966年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现了牧民新时期的精神风貌。
乐曲分为四段:引子慢板小快板结束段
引子自由抒展的引子展现出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碧草如茵、天高云淡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充满了蓬勃激越之情,非常动人:
慢板显示乐曲主题,表现了牧民悠然骑在缓行的马上,时而明朗甜美,时而低回内在,时而又激动热情地歌唱生活,赞美家乡。
小快板以跳荡的吐音描绘牧民策马驰聘时蹄声哒哒的欢乐情景。
结束段情绪更为热烈,形成万马奔腾嘶呜声声的气氛,主音在小快板转调之后回落在羽凋式,使全曲有很强的终止感。
教学过程:
课前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发乐谱。播放VCD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唤起学生对草原的记忆。)
一、组织教学
课前常规律动,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什么歌曲?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
师:蒙古族有什么特点?(提示学生从着装、生活习惯、爱好等方面答题。)
生:答略。
师随学生的回答点击多媒体:呈现由远至近的四幅画面:
①蒙古包②蒙古服饰③载歌载舞④赛马
师:现在对蒙古族我们有了初步的了解,不知道大家想不想也骑上骏马到浩瀚的大草原上去任意驰聘?相信这一曲笛子独奏《牧民新歌》能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和牧民一起感受牧民的生活。
三、新课教学
(一)欣赏全曲
师点击多媒体2:呈示课件片头《牧民新歌》(其中“新”字用红色突出),播放全曲。
师问:不知道这美妙动听的音乐将同学们带入了怎样的一幅画面里?
生:答略。
师:你们能告诉老师这首乐曲分几个乐段吗?
生:答略。
师点击多媒体3,播放乐曲简介录音(内容见教材分析或课件)。
师点击多媒体4,呈现乐嗌段落:引子慢板小快板结束段
(二)分段欣赏
A.引子
师点击多媒体4,播放乐曲引子部分伴奏,师吹奏此段。
师:乐曲此段的拍子有什么特点?展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答略。
师小结学生发言,补充陈述(见教材分析乐曲引子部分)
B.慢板
师点击多媒体4,播放乐曲慢板部分伴奏,吹奏此段。
师:请同学们在乐谱中找出乐曲的主题乐句?
生:答略。
师点击多媒体5,呈现主题乐句谱例。
师领生将此主题乐句视唱两遍。(加强印象)
师:你们可以从主题乐句谈一谈对此段乐曲的感受吗?
生:答略:
师:乐曲此段描写了牧民情不自禁,放声歌唱幸福的新生活:
师清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前两段。
师: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回创作家,围绕着主题乐句抒写自
己的情怀?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创作。
生:各组展示创作,并说明创作意图。
师作板书记谱。
师生同唱优秀创作。(肯定学生的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C_,J、快板 ’
师点击多媒体4,播主小快板部分伴奏,吹奏此段。
师:乐曲此段表现的是一幅什么场景?
生:赛马
师:让我们“跨”上骏马和牧民一起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展飒爽的英姿吧!
点击多媒体4,播放小快板部分乐曲
师生同做骑马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是通过乐曲什么的变化感受到赛马情景的?
生:答略。
师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