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7册第64~65页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义务教材小学数学7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空间感知,增强空间观念。
3.初步感知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长方形纸、小棒(有颜色之分),白纸一张(画图用)。教师备用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复习直线及其特点。(投影)
(1)直线的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直线。
2.引发想象,画出直线。
(1)利用课件,请学生想象一个平面延伸,扩展。
(2)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个平面上出现了两线直线。
(3)请学生把想象到的直线画下来。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教师备用平行与垂直情况各1幅)
可能情况:
二、比较分类,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分类。
(请学生思考:按什么来分类的?)
2.汇报分类结果。
引导学生把所有情况分成两类。重点讨论可能情况中的第3种,是否相交?
3. 整理小结:看来,在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还有一种是不相交。
三、理解特征,构建新知
1.认识平行线。
(1)初识平行线。
①引导学生想象,延长会相交吗?
②引导学生证明延长会确实不会相交(测量两端的距离) 。再想象。
③小结:像这样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我们把它们叫做平行线。
(2)阅读课本,理解“互相”和“同一平面内”。
①阅读课本,比较说法异同。发现问题。
②引导学生理解“互相”。
③利用实物,引导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
(3)归纳小结: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是平行线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认识垂线。
两条或以上直线除了平行关系,还有相交关系。
(1)观察相交后形成的图形。(角、交点,引导学生说说交成了锐角、钝角、直角等)
(2)关注“直角”,测量判断。
(3)小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或都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四、巩固延伸。
1.下面哪组互相平行,哪组互相垂直?
2.找一找生活的平行与垂直
T:在我们周围,有没有平行与垂直的现象呢?
(1)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2)主题图再找一找,同桌说一说。
(3)投影出示几幅图片,欣赏。
(4)找一找图形中的平行与垂直。P68,2。
3.想象提升。
用手势表示平行与垂直。
4.研究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引导学生利用小棒摆同平行于第三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再想象同垂直于第三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再摆。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为什么在“互相垂直”时,不说“同一平面内”了呢?
六、有趣的平行线垂直线欣赏。
板书:
垂直与平行
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交点叫垂足。
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叫互相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