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15 08:17:29
孙颖(小)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在教学时,我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尝试采用“问题——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标准》对数与代数教学的实施建议。本节课,我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分一分,理一理——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买一买”等几个活动串连在一起的,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先认真地观察、思考,在进行操作、表述。在活动中既有小组的合作,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了一个师生、生生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参与的机会,实现了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数学活动化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中国古代教育家推崇的教学过程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以此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探索。所以在课中我设计了“整理钱包”、“猜价格”等活动。学生一看非常感兴趣,课中玩中学、学中玩的氛围就这样形成了。

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我把分类这一环节改为“整理钱包”的活动,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又不重复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辨析、和区分能力。人民币的兑换实施的是一个“猜价格”的活动,并用学具摆价格,增加真实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感受元与角之间的兑换知识,归纳总结出了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过程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从而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得知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这一理念。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真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去真体验、真经历、真操作、真交流,才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知灼见。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