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集合的含义及表示》的教学设计及点评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3-12 20:14:41

对于这堂课的设计,我要作一些说明:这堂课的整个知识结构中,有两个地方与教材有所不同。我把第二节课中的两个知识点——集合的图示法和空集提到前面来传授,我这样处理的原因是出于对整个传授知识系统完整性的考虑。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处理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会使整堂课更加充实。不知我的这种想法同行们怎么看,我真诚欢迎同行们批评指正。

以上是我对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课时《集合的含义及表示》的设计方案,鉴于本人的学识和经验有限,文中肯定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欢迎同行们不吝指教,本人不甚感激。

 

 

点评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础,本模块对集合的要求是将集合定位为一种数学语言来学习。因此对集合的教学要求不高。比如说对集合概念的“互异性”、“有序性”只要求“了解”。本节的重点是:对集合概念的讲解以及集合语言与自然语言的互化。老师通过身边大量的例子(如:班上身高在1.75以上的男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让学生了解了集合的概念,并切实感受到学习集合语言的重要性。老师通过对概念的正反辨析,使学生正确地建构了集合概念。在了解集合概念的基础上,再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如:解集、数集等出发,要求学生理解集合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相互转化。在例题、练习的讲解中,使学生学会如何用集合语言规范的进行表达。并从中体会到集合语言的特点,以及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本节是概念课。尽管郭老师是采用讲授法,但由于他的讲解中穿插了师生对话,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因此,避免了讲授法的不足;由于郭老师在课堂上引用的例题、练习都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课堂上教师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开动脑筋,完成课堂练习,体现了师生互动。

上一页  [1] [2]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