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最后冲刺策略(语数英)
高三省质检考试4月11日结束。作为高考之前最重要的模拟考试,省质检备受考生及家长关注。今年省质检试卷有何特点?对最后阶段的冲刺复习有何指导意义?厦门一中、双十中学的10位高三一线名师应邀为考生做点评和指导,希望考生能从中受益,为最后50天冲刺加速。
语文
马刚耀(双十中学高级教师、高三备课组组长)
质检点评 整体平稳,作文深作、新作难
试题整体平稳,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名句默写、文言阅读、文学名著、文化经典、语言运用、作文设题都较平实,考点覆盖面宽。
形式稳中有变,古诗鉴赏、论述类阅读、文化经典、选考部分的选择题、时文评说的题型与去年高考题、考试说明参考试卷略有不同。题型的变化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灵活应变能力。
文言翻译题看似平易但拿高分不易。语言运用考查了词语积累、文字知识、修改语病,有很强的“语文味”,在复习中却常常被忽略,质检起到了纠偏作用。选考题文学类和实用类的难度并不均等,选考文学类的考生得分明显高于实用类,这是试题命制的一个不足之处。
作文题要求写关于“高峰”的经历或看法,兼有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题的特点,无审题障碍,但“深作”、“新作”不易。应注意化实为虚,把握“高峰”的比喻义。同时要化大为小,选取一个角度立意,如“无限风光在高峰”、“追求属于自己的高峰”、“人在高峰,心依大地”、“精彩不必在高峰”等,不要泛泛而谈。这个题目较适合议论说理,写记叙文不易出彩。
冲刺建议 强化记忆,梳理归纳答题思路
1.强化记忆。前面几个月复习时间拉得很长,不少内容会回生,强化记忆使知识清晰化。名句默写应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句末虚词的字形写法,务求准确。八部文学名著内容庞杂,先要注意“面”的掌握,对于每部的梗概要了熟于胸,同时注意“点”的记忆。文言实词重点掌握一词多义,文言虚词可以运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法。作文素材记忆时可以分门别类,注意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的人物事件素材积累。
2.总结规律。对于题目中不同阅读材料的规律要善于总结,比如文言史传文一般先交代人物的名字号、籍贯,概括人物的品行节操,接着按时间顺序记叙人物的主要事迹,阅读时要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论述类文章多按照提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特别注意领起段、段首句、段尾句,来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根据考试说明和省质检,总结常见的考试题目类型,比如古诗鉴赏题可以分为赏析语言、鉴赏意境、赏析艺术手法、分析概括思想情感等。
3梳理思路。对于做过的题目要多归纳,梳理不同题目的答题思路,比如在鉴赏诗歌艺术手法时,多按照“是什么——— 怎样用——— 何效果”的思路来组织答案;在现代文的“作用题”中多按照 “内容 (表达什么观点、情感)——— 结构(领起下文、承上启下、点明中心)”来组织答案。思路理清楚了,就会把题目做“活”,事半而功倍。
数学
黄天顺(双十中学高级教师,高三文科备课组组长)
质检点评 考查重点,题目充分体现创新
1.试卷结构和往年一样,仍是12道选择题,4道填空题和6道解答题。
2.重要的知识点基本上都考到,基本符合“易、中、难”试题的比例4誜4誜2,全卷难度值控制在0.6左右。
3.知识能力并重。如选择题12题和后三大题的第二问,解答题中的21,22强调了在知识的交会处命题。
4.充分体现创新。一是表现在题目设置上,面貌新,题目呈现方式不落俗套,能力要求更高,解答也更加灵活多样;二是设置了探索性题型。
冲刺建议 补缺补漏,养成正确计算习惯
1.继续夯实基础:在前阶段复习的基础上,通过听课、做作业、课后反思和订正,复习与巩固相关的知识和概念、数学方法与思想,尽量不留盲点。
2.加强针对复习:一是对重点内容、主干知识进行重点复习,加深理解,注意变形、熟练应用;二是针对个人特点针对性复习,如几次大考成绩常在110分前后,就重点复习90~130分左右的难度;三是根据自己在考试和作业中的问题补缺补漏;四是针对一些题型进行专项练习,如选择题与填空题。
3.养成反思习惯:每次考试要不白考,要有效;每次作业不白做,要反思。想想做对的,巩固正确的方法与思路,鼓励自己,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做错的,不会做的,想想原因,是知识概念没掌握还是题目没审好,方法没掌握。
4.加强审题意识:做题前,要先把题目读懂,对题目先有总体的把握,把题目中的问题进行转化,转化到能较容易地用熟悉的知识为止。
5.训练计算能力:计算的失误常常使损失重大,这方面除了细心外,还要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和选择计算方式。
此外,还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字迹的工整。
数学
肖文辉(厦门一中数学高级教师、高三理科备课组组长)
质检点评 交汇探究,考查数学理性思维
理科数学试卷呈现方式与立意新颖,情景朴实,宽角度、多层次考查数学理性思维,进一步体现新课改理念。突出主干、适度覆盖,难度适中,仍坚持“稳中有变,稳中有新”的主旋律,区分度较好,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
1、试卷求“稳”:考查的思想、原则、特色、导向没有变化。主干知识约占87%。无偏、怪及过难题,设计科学,符合实际,为后续高考复习提供了较好方向。
2、试题求“变”:变在知识载体的适度迁移,但都考察同样的基础知识。第15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17题较好的处理了继承与发展变化的关系。厦门市理科均分约96.7分,比往年都高。这些“稳定”点的重现与“不动点”的变化设计,一是真正为学生减负,使大部分考生都能得到基础分,二是区分度好,能把学生的能力考出来。
3、试题求“新”:试卷呈现方式较新,但“新而不难、不偏”,减少计算量,增加思维时间,且关注对不同要求层次的问题梯式设计,注重知识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及探究的考查。理19题压轴处略显不够,20题是很好的压轴题,但分值安排略显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