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三数学复习的几点建议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网  来源:教育文稿网  发布时间:2008-12-30 16:54:01

1.加大填空题的训练力度

由于没有选择支提供信息,填空题历来是学生答失分较多的题型,新高考填空题题的题量有14道之多, 容易题、中等题、难题都会出现.要加大填空题的训练量,要像训练选择题那样去训练填空题的各种解法,并应研究填空题的各种类型变化及相应解法.

2.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应严格参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安排个知识点与各模块的训练难度与训练量. 对于A级要求的知识点要严格控制难度,在这些内容上不要搞综合. 对于B,C两级要求的内容,无论在复习时间上,还是在训练难度上都要有适当的安排,C要求的内容既可以出难题,也可以出中等题与容易题,作为新的高考热点,当然应成为复习的重点. 对附加题中的选做题应控制好训练的难度.

3.优化复习教学模式

教学案一体化,落实“先练后批再评”的复习模式。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确定教学的着力点,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应讲深讲透,在举一反三、思路优化、寻找根源、总结提升等方面下功夫(不要面面俱到)。应注意讲练结合及时强化,狠抓教学的落实。

重视讲评教学。精选典型问题,不做偏题、怪题。评讲要多在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思考上下功夫,要以题目为载体,在思维层面上提炼具有辐射功能、导向功能和一般意义上的基本结论、基本方法、基本思路和基本数学思想.在立足于基本问题时,适当拓展,真正把题目做透、做活,在此基础上,也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较复杂的数值运算和抽象字母运算的训练,要经常接触,不能轻视,只有这样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经验、提升心理素质,在考场上才能调动有方,操作有序,运算自如,一次成功。
讲评中,不应该单纯追求训练的数量,不应该面面俱到,而应该去追求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训练,盲目求多,而忽视归纳、总结,学生往往做一个题就忘一个题。例习题课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有独立的基础和变式练习,有学生独立练习、质疑与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有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归纳与小结等。

常见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模式仅重视解题模式的强化,它是一种典型的“去两头烧中段”现象。所谓“掐去两头烧中段”,其中的一头是源头:即是指学生不理解新知为何要学习,新知得以产生的源头在哪里。学生往往“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无论从知识建构本身,还是数学思考的培养上看,都不可取。另一头是尽头,主要是不重视解题后的反思,不能通过变式、拓展与总结等来深化理解与提升认识层次。解题教学中,烧的是解题的操作过程,去掉的两头中一是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解题思路。另一是解题后的延伸与反思过程。从模式的角度,可将解题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形成模式--------模式的强化------超越模式”,许多人往往仅关注“模式的强化”,而忽视另两个阶段的教学,这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第一步和第三步都可以深化认识、提高能力,对学生来说更有价值。

提倡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研究,得出方法,最后再进行归纳提炼。课堂上,我们仍然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减少“以教代学、以讲代练”的现象。一些变式题、拓展题可不做到学案上,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即时训练并及时反馈,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通过及时强化,保证教学的效果。

4.强化基础的落实

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整理(按新的线索)。复习基础知识要抓住本学科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进行重新组合,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界。有的基础知识复习仅仅是一种再现,而归纳与整理不足,因此知识串讲课是把本单元最重要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与整理,要求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题目,对学生提出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与解题途径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与要求。

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应突出:(1)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正确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数学概念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2)对数学公式、法则、定理务必弄清其来龙去脉,掌握它们的推导过程,使用范围,使用方法(正用逆用、变用)熟练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证明和运算。应系统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纵向、横向知识链,构造知识网络,从知识的联系和整体上把握基础知识。例如以函数为主线的知识链。又如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的知识链。 

对基础知识灵活掌握的考查是高考数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因此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特别是利用在知识交汇点的命题,以考查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在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上下功夫,以达到在综合题目中能迅速准确地认识、判断和应用的目的。其中,抓基础就是要重视对教材的复习,尤其是要重视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形成过程,运用时注意条件和结论的限制范围,理解教材中例题的典型作用,对教材中的练习题,不但要会做,还要深刻理解在解决问题时题目所体现的数学思维方法。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