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音乐单元设计教案2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12-22 08:53:51
2、商周青铜壁:雕塑位于铜陵市义安路、石城路口,建于一九九二年,由程勉、汪新志创作。在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览会上被评为参展优秀作品。“商周青铜壁”立意反映了古铜都采冶历史。这组雕塑由在铜陵出土的商爵、春秋鉴、西周鼎组成兆壁涌泉,青铜壁纹饰图案为铜官山采炼图,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题词“中国古铜都铜陵”镶嵌在中央。雕塑巧妙地将古文物、采冶历史、喷泉、彩灯、草坪融为一体,象征着铜文化在铜都大地上源远流长,发扬光大,给铜陵人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赏、游息场所,同时告示人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课题2:一言九鼎
一、设计理念:
通过鼎文化的传承,与语文学科的创新整合来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教学目标:
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对鼎文化的传承领悟和初步运用。
四、教学准备:
    "鼎"字成语和名鼎图片资料.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欣赏
感知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文化内涵,学生交流搜集资料。
进入青铜展廊:
1、兽面纹方鼎
鼎呈方斗形,口沿有一阶状的唇边,口边立两耳,腹下四隅设四空足,口沿下是以单线构成的八组兽面纹,每壁的两侧和下沿饰密集的乳钉纹.大鼎在古代是盛放肉食,作于祭礼原器为商代中期(公元前15-前13世纪).1974年河南部州张寨南街出土,高100厘米,重82.5公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2、四联鼎
由四个相同的附耳盖鼎于腹部连接面成,盖顶有三头卧牛为饰,每个鼎只有一个足,但有六个附耳,其中两耳是共用的.长足鼎是典型的战国晚期楚鼎的风格,四鼎相连中一起的形式很少见.原器为战国晚期(公元4世纪-前221年),1972年安徽太湖长河水利工地出土,高15厘米,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3、龙纹鼎
口上有两耳,耳外壁各有两条对称竖立的龙.腹部有六条侧面的龙,两两相对,在龙头之一设小牛首.腹部有三个龙头大耳,与腹下三足相对应.这一形式在青铜鼎上是仅见的.整器造型宏伟,是西周时代最大的青铜鼎.原器为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1979年陕西淳化史家塬村出土,高122厘米,重226公斤.淳化县文化馆藏.
4、秦公鼎
口上立两耳,腹部宽而浅,下有马蹄形足,口和腹部的纹饰是两个变形的兽,尾部上下相接,连接处为一兽目,称兽目后连纹.腹内壁铸铭文六字"秦公作铸用鼎",说明这是秦公所铸并作用的.原器为春秋早期(约公元前6世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墓地出土,高47厘米,重26.5公斤,上海博物馆藏.
5、福禄寿屏风及鼎炉
    屏风上为仿金铜大梁,长6.6米,两端站立一对不锈钢铸成展翅欲飞的仙鹤,两根方形青铜立柱,高5.6米.屏风用透雕,密集的交龙纹组成,镍白铜铸造,上有福,禄,寿三个篆体仿金铜字,气势壮丽宏伟.我国著名青铜器学者马承源教授设计屏风前置三座寓意福禄寿的鼎炉,高1.2米,参照陕西法门寺地官出土刻唐草连瓣纹争鎏金五足大薰炉,以仿金铜铸成,造型华丽.
6、钟——以钟传情
    钟是中国青铜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敲击乐器.钟体是椭圆形的共鸣箱,前后左后各有一条立体的,以蟠龙弯曲勾连形成的透雕棱脊;前后两条上限在舞部,左右两条在舞的上部相联,组成悬挂状的钮.腹部饰对称的龙纹.钟敲击的部位在焉部空隙处.原形参照为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的克钟的原形,高63厘米,重38.25公斤,此钟通高1.68米,钟声洪亮悠扬.
二、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各类鼎
1、司母戊铜方鼎
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吴家柏树坟园,因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而得名。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这三个字的含意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我们看到司母戊铜方鼎的鼎腹是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目前发现的最大青铜器。2、大禾方鼎
 器呈长方形,四壁饰浮雕人面,神态严肃,五官毕具,人面额顶较宽,脸宽而方,浓眉,凹陷的眼窝,高颧骨,鼻梁挺直,阔嘴厚唇.人面两侧有大耳,耳的上方有小的曲折形角,耳下有兽爪,这是一个神人.腹内壁铸名"大禾"两字,为商代氏族名.原器为商代晚朝(公元前13-前11世纪),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高难度38.5厘米,重12.85公斤,湖南省博物馆藏.
3、世纪宝鼎
1995年10月21日,江泽民主席代表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的青铜鼎.原件高2.1世纪;口径1.5米,重1.5吨,三足鼎立,双耳高耸,商周纹饰,浮雕兽面,去纹垫底.鼎的内壁铸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随着合国五十华诞".鼎禁(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龙纹饰.象片华夏炎黄子孙由56个民族组成.底座前后分别以金文铸有"世纪宝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赠于一九九五年十月"字样.鼎圆禁方,造型雄伟,气势宏大,古朴典雅,庄重美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原件现屹立于纽约联合国广场.
4、肇庆九龙宝鼎
    宽大的双耳,外面各饰十条蟠龙,二十寓意置立此鼎喜迎新千年的时代.口沿下有三组对称的龙纹,为六龙,加上三足顶端有三个大龙头,共有九龙.九是最大数,龙是中华民族象片,九龙寓意深刻.腹部是波曲纹,环回旋曲,似众多重叠山岭,寓意祖国大地山川充满生机和稳定.鼎置肇庆,称为"肇庆九龙宝鼎".鼎内壁铸篆体铭文"敬铸肇庆九龙宝鼎,喜迎二十一世纪"十五字. 此鼎由中国著名青铜器学者马承源教授参照中国古代青铜鼎的形制和纹饰设计,中国铸造学会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谭德睿教授督铸.鼎身以失蜡法整体铸成.鼎高6.68米,口径5.58米,重16吨,为世界之最.
二、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感受鼎文化
教师讲解鼎
1、展示"鼎"的篆文,从形象上感受它的重量.引申它的蕴义之重.
2、回忆"鼎"字成语.
学生小组交流。
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鼎大名,鼎志昌盛,三足鼎立,鼎力相助,问鼎中原,人声鼎沸,春秋鼎盛.
二、学生绘画
     用油画棒或水粉描绘鼎的纹样。
     教师指导。
三、欣赏、讲评
模拟赠鼎现场,请一名同学担任形象大使,身着唐装郑重出场,向联合国秘书长介绍并赠送学生创作的世纪宝鼎,提出美好祝愿.
四、教师小结:
鼎文化是中国悠久灿烂文化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札记:
在设计《一言九鼎》一课时,我先考虑了很长时间:这一课是通过鼎文化的传承,与语文学科的创新整合来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学重难点为对鼎文化的传承领悟和初步运用。但对学生来说,古老的青铜文化,尤其是祭祀时才用的到的“鼎”,与他们的生活距离太遥远;尤其是六年级下学期的美术课难得一上,课上光欣赏不能动手无疑是件很遗憾的事。怎么能即将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来,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世纪宝鼎”的铭文给了我启发:既然现代人仿造的宝鼎上可以刻上文字,那可不可以让学生画一个鼎,然后用篆书写上自己的名字呢? 于是我先将六年级三个班名单的电子稿用文字处理软件将字体全变成了篆书带到了课堂上。欣赏了各具特色的鼎之后,我告诉学生,鼎不光有祭祀的用途,它的蕴意也很重。我用课件展示了"鼎"的篆文,引导学生从形象上感受它的重量,并让学生回忆有"鼎"字的成语。学生小组交流: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鼎大名,……这时我引导学生感悟——原来“鼎”字还包含着一个人对别人的郑重承诺,包含着别人对一个人人品、知名度的肯定。作为即将毕业的小学生,大家准备让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回忆与评价自己呢?在学生的讨论之后,得到了一个结论:要做就做“鼎鼎大名”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