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册第2课《非洲的灵感》第二课时
空 双 双 双 (“空”时双手握拳叠击)
B: 4/4 X XX XX X X XX XX X :‖(左右手按要求轻击桌面。)
右左左 右右左 右左左 右右左
C: 4/4 X X X X O O :‖(左右手按要求轻击桌面。)
右 左 右 双 空 空 (“空”时双手握拳叠击)
1)将学生分成3大组,分别模仿ABC中的一条节奏。教师先做示范。
2)各组轮流拍击本组的节奏,不断重复,直到教师给出停止手势。练熟。
3)教师给出各组统一的节拍速度,各组按教师的手势先后开始拍击各自的节奏,直至教师给出停止手势。(这个环节,先尝试两次,掌握好进入拍击和终止,然后再延长三声部的合奏时间。)
5、由学生概括这样一种演奏的特点。(即一群人在一起演奏,节奏较短与别人不同,各自的节奏不断重复,整体而言形成一种复杂的节奏组合。)
师归纳:这样的节奏被称为“跨节奏”,它是非洲音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欣赏民间乐曲片段
1、欣赏马林巴合奏
1)了解乐器马林巴
a、这是一种流行于非洲各地的木琴,它有数百种之多(辅以几张图片)。(教师简单介绍)
b、聆听马林巴的音色,用形容词形容出它的音色特点。
2)带着问题聆听乐曲(乐曲由几架马林巴合奏?)
听后讨论两架马林巴音色以及演奏旋律上有什么不同?
2、欣赏《战士的舞蹈》(南非鼓独奏)
带着问题进行聆听:
1)乐曲中的鼓的音色特点?(大型的鼓奏出洪亮的声音)
2)听完后能否用“咚”模仿出乐曲的节奏?(3/4 X X 0 X X ︱X X 0 X X ︱)
(四)实践练习(学生对非洲音乐特点的掌握情况反馈)
倾听两首民间音乐片段,你能辨别它是哪个地区的民族音乐吗?
A、拉丁美洲 B、亚洲 C、非洲
第一首( )
第二首( )
(五)课堂小结
讨论式的小结: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对非洲音乐有了哪些了解?
十四册第三单元 长江两岸
第一课时 教唱《十送红军》执笔:季海芬
教材分析: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前,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民歌,如《送郎当红军》等。其中《十送红军》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现在,我们听到的《十送红军》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后的作品。
教学目标:让学生准确的学唱歌曲,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教学重点:歌曲旋律的准确学唱,深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例如13至20小节等一字多音的学唱。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课型:歌曲教学课
一、 导入
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前,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民歌,今天我们要学唱的《十送红军》就是其中一首。
二、 学唱歌曲
1、 播放音乐,在聆听是注意歌曲的演唱形式及音色上的变化,歌曲各段落的旋律及基本情绪的不同。——初听歌曲给学生第一的听觉感受(听觉在先)。
2、 师问:歌曲中哪些歌词给你的印象较深刻?(里格、介支个)中国民歌一大特点,歌词里加入当地方言。(板书:中国民歌特点——歌词加入方言词)
3、 采用听唱法教唱第一段,教师弹伴奏(1、2小节)一字两音,装饰音正确演唱。
师:中国民歌又一特点,歌词演唱一字多音,有很多装饰音(板书),都要准确演唱,这样才能唱出歌曲的韵味。
4、 歌曲中的过门,如( )( )( )演唱时要停顿,主要由伴奏演绎。——可增加演唱的准确度,培养乐感。
5、A、第1、2小节的“风”一字两音
B、第11、12小节“号”学生演唱时会多加其它的音
C、第13、14小节“3”至“2”大跳,音准把握
D、第19、20小节一字多音
以上为歌曲中学唱的难点,应单独学唱,准确教唱。
三、 整首歌曲学唱
1、 由于歌曲的旋律颇为婉转细腻,在演唱的准确性及流畅性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把握歌曲的风格,在教唱中应注意旋律中连音与顿音的细致要求。在这方面模仿录音去唱。
2、第二段、第三段歌词的演唱。引导学生用深情的情绪唱。
3、三段基本会唱之后,再给学生欣赏一遍录音,——欣赏、感受、校对自己所学唱的。
四、总结,巩固
七年级第四单元《乐海泛舟》
第一课时 《摇篮曲》
沙湾中学 王慧燕
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14册第四单元。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类型的《摇篮曲》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应用各种手段查找知识的能力。
2、 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3、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
4、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