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册第2课《非洲的灵感》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轻柔声演唱《摇篮曲》
2难点:分析综合中外《摇篮曲》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剧片段。(本片段内容:两个顽皮的孩子迟迟不愿入睡,家庭教师不露声色坐在一旁轻声哼唱着,奇迹出现了:两个孩子不自觉的进入梦乡。以上音乐剧很快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极大的兴趣。)
2、播放音乐剧片段《欢乐满人间》。
3、师问:家庭教师有什么办法让两个顽皮的孩子很快安静地入睡了?
生:因为家庭教师为孩子们哼唱着催眠曲。
师问:那么,你们至今还记得小时侯,妈妈为你哼唱的催眠曲么?(激起学生对儿时美好的回忆。)
4、请个别同学边哼唱并表演。
5、师:老师至今难以忘记小时侯妈妈陪我入睡时常唱的小曲儿。你们想听听吗?
6、教师有感情的歌唱。
师:听了这些催眠曲,你有种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略)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歌唱熟悉的旋律-舒伯特《摇篮曲》。
师总:催眠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充满了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
希望,这些催眠曲在民间广泛流传。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许多著名的作曲家都曾写过摇篮曲。并在世界各国流传。你们听。
二、歌曲教学
1、聆听教师有感情地范唱勃拉姆斯《摇篮曲》。(学生安静的用心倾听。)
①教师轻声问:你们注意到老师用怎样的感情来唱摇篮曲吗?
②学生们概括:抒情的、温柔的等等。
2、师: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感受摇篮曲的速度和强弱。
学生再次聆听勃拉姆斯《摇篮曲》。
3、师问:你们能感受到音乐的速度怎样吗?请用你认为合适的速度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教师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4、学生轻声跟琴歌唱。
5、师问:让我们随着音乐轻轻摆动,歌曲中的三拍子让我们感受到怎样的律动。
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歌唱并体验。
6、教师播放莫扎特的《摇篮曲》,使学生从三拍子和六拍子的摇篮曲音乐当中感受到摇篮摇摆的律动。(进一步体会摇篮曲的音乐特色。)
7、师问:你们注意到歌曲是在什么拍子起拍吗?这样对表现歌曲情绪有什么好处?
(教师边范唱边用指挥手势启发学生感受音乐。)
学生讨论、总结:作品每句从第三拍弱拍起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
8、请同学们总结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①:抒情的、温柔的、宁静的
②:速度较慢的
③:歌词具有叙述性
8、学生结合摇篮曲音乐的特点随琴有感情的歌唱。
(要求歌唱中表现出三拍子及弱起在摇篮曲中的韵味)
三、拓展:欣赏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从中感受《摇篮曲》的温馨及甜美。
四、师生小结:《摇篮曲》不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而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精神境界。
第二课时《鳟鱼钢琴五重奏》
教材分析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人誉为“歌曲之王”。他的《鳟鱼钢琴五重奏》是一首结构简练、音乐形象极为鲜明的变奏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作品运用了多种变奏手法,比如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配器等多种音乐要素的变化对比。既突出了主题,又使得音乐情绪富于变化,音乐形象丰富多彩。
从学生角度看,一方面鳟鱼活泼可爱的形象容易给学生以亲近感,音乐形象又极为鲜明,易于理解,使得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另一方面,变奏手法简明易懂,通过欣赏,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变奏曲的含义,了解多种变奏手法,同时还能给学生以同情弱者,憎恶邪恶的情感教育。不管从哪方面讲,这首音乐曲教师是值得向学生介绍的作品。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培养学生对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趣。
2、通过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和变奏手法等知识。
3、熟悉《鳟鱼》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些情绪。
教学重点
1、音乐形象的感受和体验。
2、了解变奏曲及简单的变奏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曲子,演奏《我是一个兵》片段,[摘A(愉快活泼)A1(舒展自豪)、A3(欢快跳跃)三个片段],演奏前提出问题:
(1)老师演奏的乐曲情绪是怎样的?有没有变化?
(2)每一种情绪的音乐旋律有什么关系(异同)?
2、教师演奏后,学生讨论交流一分钟。
3、学生回答问题
(1)问题(1)(见“导入1”大括号中)
(2)同:旋律很相似
异:速度不同;力度不同;节奏不同;演奏技巧不同;其他不同;(视学生讨论情况定,也可以不提)
4、教师总结:像这首乐曲一样,主题旋律相似,但在其它音乐要素方面加以变化重复,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情绪。这样的乐(歌)曲称为变奏曲。下面我们来聆听一首著名的变奏曲——《鳟鱼钢琴五重奏》。
二、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
1、教师简单介绍《鳟鱼》的创作背景,教师唱一遍主题旋律,使学生熟悉。
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谱写的艺术歌曲对后人影响很大,被誉为“歌曲之王”。他还创作了大量其它体裁的音乐作品。
《鳟鱼》原是舒伯特根据诗人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鳟鱼钢琴五重奏》根据歌曲的音乐主题写成,运用多种变奏的手法,将歌曲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描述。
2、 听乐曲中的几个音乐主题的片段,分析音乐形象,并注意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
(1)主题(A):自由、悠闲地无忧无虑的在水中游。
(2)主题(A1):水鳟鱼纯真可爱的形象刻画。(音色等的变化)
(3)变奏(A4):钓者出现,描绘鳟鱼不幸的遭遇。(节奏等变化)
3、分组讨论音乐形象,并概括变奏手法(音乐要素的变化)(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
4、分发表格,学生游览后,完整地欣赏乐曲。要求结合刚才欣赏的音乐片段的音乐形象,边聆听,边用简洁的语言填写表格。
5、交流分析音乐形象及变奏手法(学生回答,教师在屏幕上打出)
主题
变奏1
变奏2
变奏3
变奏4
变奏5
变奏6
音色(主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