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册第2课《非洲的灵感》第二课时
(1)师边弹奏歌谱,生轻声学唱,找出自己认为最难唱的一句。讲解升号,装饰音、休止符、不完全小节、连音线。
师:在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很多的休止符,必须要注意休止。
(2)生随琴轻声的用“啦”来模唱。
(3)学唱歌词并且能有感情的演唱。
师:这首歌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呢?那我们唱的又是怎么样呢?跟磁带中唱的情绪是一样的吗?
(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并使学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情绪应一致、和谐。)
5、歌曲创编:
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给歌曲进行创编。
6、课堂总结
师:你看今天春光明媚,空气清新,现在真是个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的季节,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感受一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吧
第二课时 《春天来了》、《春晓》
城北中学 潘卫华
教材分析:
高胡、古筝三重奏《春天来了》,创作于1956年,是雷雨声青年时代的作品。乐曲根据福建民歌《采茶扑蝶》、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音乐素材改编而成。此曲原为高胡和两架古筝演奏的三重奏,形式新颖,色彩华丽。用高胡、古筝、扬琴构成三重奏形式来演奏此曲。作品充分发挥了这些乐器特有的音色——明亮、华美,以及擅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特点。此改编曲较好地表现了大自然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乐曲采用b羽调式,4/4、2/4拍,为带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
《春晓》是青年作曲家陈怡选自唐朝孟浩然的诗谱写成的一首较出色的无伴奏合唱曲。曲作者用现代作曲技法来描绘古诗中的生动意境也可和场景,并深刻地抒发出对人生的感怀。全曲可分为三大块:第一块见标号A、B、C,为意境和场景的描绘。第二块见标号D、E、F、G、H、I,这是该曲的主体部分。第三块见标号J、K,在高潮之后,又回到对意境和场景的描绘中,不同声音各自以歌声与说白声混合,非三度结构和弦的运用造成很好的背景。
教学类型:综合欣赏课
知识目标:欣赏<<春天来了>>、<<春晓>>。
能力目标:
1:能够在聆听音乐后对音乐主题结构留有印象,并且通过创设音乐后对音乐主题和结构有进一步的理解。
2:能够从“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感受体验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尝试着以“春”为主题进行音乐 的创作。
教学探究:通过欣赏、聆听、演唱熟悉的歌曲,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能根据对音乐的不同感受,用各种手段 创作 表现音乐作品,同时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来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盘、VCD、媒体等。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复习歌曲
《渴望春天》
跟歌曲伴奏演唱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
演唱。
多媒体播放
歌曲伴奏。
巩固已学歌曲。
教
学
过
程
文学
作品
《春》
一生朗读《春》进教室。
静听:提出疑问,文学中春天的景象。
轻音乐配合学生的朗诵。
在听觉上让学生去感受春。
音
乐
欣
赏
欣赏音乐作品《春天来了 》。
播放音乐提出欣赏的要求。( 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提出不同 要求。)
第一遍录音机播放音乐作品1
从音乐中初步去感受春的快乐,美好。
再次欣赏《春天来了》,并抽出A段和A′再现段比较着听。
播放音乐。简析作品。引导学生比较着听A段和A′再现段.
多媒体
视觉和听觉并用,对用音乐来表现春天有更直观的理解。同时完成实践与创作的第二题。
欣赏作品《春晓》
1:播放作品《春晓》并提出简单的要求。
2:根据,〈春晓〉的图谱参考完成实践与创造的第三题。
录音机
初步体验古诗音乐化之后的感受,并初步体验音乐与美术结合的欣赏音乐作品的感受。
音乐欣赏
效果的
反馈
大家议议:文学作品、 音乐作品,古诗各自对春的描绘的表现效果。
简评:
肯定、总结
由以上学习过程来强调音乐与文学作品的共性。
能力培养
分三组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 :
《渴望春天》
《春天来了》
《春晓》
指导学生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创编作品,并巡视指导。
录音机每组
一台各自播放音乐。
不在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后表演的好坏,只在于让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
课堂小结
每组请一位同学来小结。轻柔的走出教室
简评、鼓励、肯定。
录音机播放合唱《渴望春天》
让学生敢于创造,敢于表现自我。愉悦的心情下课
教师后评:这堂课的设计着重在于欣赏《春天来了》,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音乐变化以及让学生知道这首乐曲是根据福建民歌《采茶扑蝶》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音乐素材改编的。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先欣赏民歌《采茶扑蝶》和《小河淌水》以加深对《春天来了的音乐感受。
《春晓》作为一种新型的尝试让学生来初步体验古诗音乐化之后可用美术的手段来表现音乐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创作作品都应加以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