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二学期四年级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一、各班成绩概况(略)
二、各题得分情况
题号 得分 |
填空题 25分 |
选择题 7分 |
判断题 7分 |
计算题 31分 |
操作题8分 |
解决问题22分 |
平均得分 |
16.9 |
5.7 |
4.7 |
19.8 |
5.4 |
15.7 |
三、成绩得分分布情况(略)
四、得与失的原因分析
1、大部分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基本数学概念的掌握,加强学生基础训练。
2、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以至学生在计算题中的“简便计算”得分率很低,尤其是“5700÷25÷4;125×25×8×
3、可能在平时有部分学生作业时习惯用计算器,导致其计算技能不熟练、计算准确率不高,在第六大题的“解决问题”中很多学生列式正确却计算错误。另外,在整张试卷来看,计算题得分率是很低的。
4、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导致失分较多。
(1)审题不仔细。比如第六大题中的第2小题许多学生没有理解“一家人”到底是指几个人?也有学生对“成人票价的一半”没有看清楚。
(2)书写不规范。比如第六大题中的第3小题很多学生只列了一步算式:5.1—1.49=3.61(亿平方米),对后面的问题没有看清楚。发现有一个学生上一题字写得太大了,把第3题中的“1.49”几个字遮住,结果把算式列为:5.1—1.4—1.4=2.3(亿平方米)。很多学生不写单位、答句,在作图时不用铅笔,不用作图工具,随意为之。
(3)理解题意不准确、不全面。比如第六大题中的第5题很多学生忘记把6月份的平均气温画完整;很多学生“上升”两字出现了错别字;许多学生混淆了“从统计图中读取信息”和“根据信息提问题”,从阅卷中发现有学生不是提问题而是写了一条数学信息。那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有看出有些事非数学问题,如:为什么一月份平均气温这么低等。从数学问题中也有些是不具有数学结构的,如:一月份到六月份平均气温一共多少度等。
六、思考与建议(改进措施)
1、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试想:一个不精心备课、上课随意、改作潦草的教师怎么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这可能跟某些领导、教师片面理解“素质教育”、“新课程”有关系,曾经有一段时间对教学常规“口诛笔伐”,片面追求教学的个性、创新,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出现了今天的局面也情理之中了。
2、数学教学的本质在于思维训练:变式和情境化。“数学知识不求全而求联,数学技能不求全而求变”。为什么平常学生的作业质量还是不错的,到了考试时一碰到稍微变化的题目就不会了呢?这跟我们平常缺乏变式训练有关,我们不能“就题论题”,要跳出具体的题目,看到题目背后的本质——考查的基础知识及其被包装后的变化。如果一个学生在拿到考题的一刹那,就能读出“这道题目在考什么,”那么,这次考试对这个学生来讲就比较有把握了。
3、数学教学更应该因材施教。有人说:“数学是最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学科“,可见人们在学习数学时表现出了极大地差异性。从试卷上看,正确的答案几乎是一样的,然而错误的形态各有各的不同,有些还错得还“可爱”。其实,此处的“材”可以理解为:读懂教材与读懂学生,即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方法、遇到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当我们看到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凭着自己的经验能预测到学生在某个环节会遇到障碍,某些学生可能出现的怎样的错误,从而我们点拨、引导,“教师因为需要教”,我想这样差不多接近“因材施教”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