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5-11 21:31:23

量算结合,理解周长

 

1.比较体验

<1>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师边说边指长方形有两条长的边所以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2>周长是有长有短的,怎样知道它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出示数据后,问:现在,你能算出它们的周长吗?任选两个图形计算它们的周长,把算式写在图形下面。

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问: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求几条边的长度?谁来说说你怎么想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问:怎样算这样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小结:把所有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

<3>出示园

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周长?

生活中量腰围,头围都会用到这种方法

2.拓展提高

 哪个小朋友走的路线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播放生活中的镜头

问:观察后你发现了什么?

师总结:周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课下找一找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以此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

 

教后反思

“认识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关于周长,教材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对于周长的计算,只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所以,认识周长这节课教学的思路凸现二个层次。   

 

一、指一指、描一描,充分感知一周的长度

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那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晰的描述,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一周”的理解,利用4个小片段自然导入一周的概念。接下来出示大量物体图片,指一指、描一描为手段,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的基础上,自己想一想,试着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这一问题这时放手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算一算,拓展运用深化概念  

周长的计算,书上首先给出的关于周长计算范畴很大,任何一个图形都可以计算它的周长。要怎么计算出周长,首先要明确周长是怎么回事,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就是三条线段组成,那么这里就可以利用测量出三角形三条线段的长,再相加得到三角形的周长,四边形也一样。通过计算学生掌握了方法,既是进一步对周长概念数学化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以后的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不充分,学生对“一周”已经有所了解,只是不能准确的描述出来。在课中,对“一周”的学习感悟时间较长,因而在后面对“一周的长度”的学习用时较长,理解却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从而在理解“周长”的概念时,学生不能准确、完整的描述什么是周长。整节课我感觉到学生缺少一个对周长的严谨认识,周长的理解应加强对长度的理解,是一周的长度,重点要落在长度上,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 ,又从“描”到“算”。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上一页  [1] [2] [3]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