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学融入在生活世界里——《分类》教学案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17 19:56:50
一、教材特点分析及目标定位

(一)《分类》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本课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地学习数学。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所处的环境,每天的所见所闻,特别是逛超市,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分类,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分类
1、认知目标: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观察超市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体验数学。

2、情感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2)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类概念,自觉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建立分类概念,让学生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三)教学准备:超市图片、学具袋、类似书架的柜台。

二、教学过程与点评
(一)产生动机,迅速探究。

师:小朋友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齐答)喜欢。

师:今天呀,老师想领着大家一起再到超市的一些柜台前去瞧瞧。
1、感知分类。

1)播放商场外景。
师:欢迎小朋友们来到超市!

2)播放商场物品远景。  (出示饮料类)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饮料。

(出示水果类)师: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生:水果。

师:小朋友你能找到橘子在哪吗?
(生可能以下子就能找到)

师:为什么你能一眼就找到它?
生:……                

(师赞扬:……       
(依次出示服装类、出示鞋类、出示家电类)师:……

生:……
师:……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点评: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取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丰富、活泼的课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知的超市购物环境的生活图片出发,让学生在图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

2、明确分类。
1)出示商场物品近景(文具柜台第一层是练习本,第二层是彩笔,第三层是文具盒。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师: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课题: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说说什么是分类。
2)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仔细看看这幅图片猜一猜阿姨会把哪样物品放在柜台上的第四层?
生:(猜测是笔或橡皮)

(出示阿姨的摆放结果)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物品放在一起。

点评: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售货员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质疑生成,增强互动。

1、摆一摆。
出示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A、         摆放物品时,每种物品选一个同学先摆。
B、         然后再让同类的放。

C、         适机采访:你为什么要放这?
师:……

点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2、完成“做一做”的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师:每组都有一袋小东西,请小朋友们一起动手给它分分类,比一比哪个小组动作最快,做得最好?

师:适时提出,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组内互相交流,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意义和重要性。

2)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师:……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1题,启发学生在作业纸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师:一组四个东西,观察各是什么?每组都有一个小家伙跑错了家,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第一组是铅笔。
师:哦,原来这是水果家庭,铅笔跑错了。

生:第二组是袜子,这是帽子家庭。(师评价:……)
2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是不同类。

师:看看有哪些小朋友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能一眼就把不同类的挑出来。(师评价……)
3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师:为什么只要求把车涂上颜色呢?
生:因为4辆车是同一类的。(师评价:……)

(三)全面实现。
1、游戏活动,找朋友。

师:请拿有正方形的小朋友……
师:请拿有三角形的小朋友……

师:请拿有桃子的小朋友……
师:请拿有梨的小朋友……

师评价……
2、扩展训练,通过今天所学,把家中的物品进行分类。

点评: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反思:

1、教材主题内容是文具商店,如果将这一场景直接引入课堂,学生将会被动地接受现有的生活常识而没能参与发现这一常识的过程,无异于肚子还没饿就被教师喂了个饱,这样“吃”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学生的思维空间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挑起学生的食欲,也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而知识是开放的,是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以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发现问题;接下来大家齐动手帮忙整理商品──解决问题;最后快乐游戏──分享成功。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想吃,还要爱吃,更要吃好,我把握住以下两点:注重过程,各环节逻辑而严密,人人都能参与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正面否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领悟分类的含义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在学生领悟了分类的含义后,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一个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超市分类实践活动。在这样一个人人参与的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我相信,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共同完成分类任务,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刚开始,学具袋里的图片一古脑倒出时,几双小手在一起摆弄似乎有些混乱,但不一会大家就能够慢慢协调起来,有序地将所有图片摆好贴在纸上。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及彼此协作精神融入在活动中并体现出来。当学生在完成了初次分类任务后,我又乘胜追击,组织学生继续分类,挑战自我。我首先抛出了“我是小小售货员”这个诱饵。立即,同学们纷纷响应,跃跃欲试。当一个学生只是随意按顺序分布这10个货架时,有个学生随即发现了问题,接着其他学生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同一类的商品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购买,即购物不方便,看来想当售货员并不容易。于是我让这些学生调整货架,其实也就是根据各组实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再分类。这一次的分类将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因为学生在这个货架中要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一次分类渗透了集合思想,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分类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了分类的作用和必要性。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3、我深深体会了利用“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好处,也深刻理解了布鲁纳提出的 : “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而非只是被动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通过“发现”这种方式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体验科学家发明、发现、创造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和创造的能力。同时,也使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 ,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