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三上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04 14:04:00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三上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姜堰市三水学校  王东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体验水的神奇。

2.了解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表现及应用。

3.能做水的毛细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4.细心观察,大胆猜测,尊重证据及别人的意见,乐意与同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实验进行科学验证,举出生活中这两种现象的事例。

三、教学准备:红墨水、面巾纸、大小烧杯各7只、塑料杯7只、放大镜7个、滴管7支、

塑料圆片7个、回形针7盒、玻璃片2片、(布条、粉笔、细玻璃管、玻璃棒、塑料尺)×6

四、课前交流: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美丽的水,并相机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好奇心,引出探究话题。

板书“水”,提问:通过对《生命离不开水》和《观察水》这两节的学习课以后,同学们知道了水的哪些性质?

(生:水是一种液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水具有流动性,一般情况下,水是怎样流动的?(生: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水不仅很美丽,对我们人类很重要,它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是一根缝衣针,铁做的,如果我把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猜测。

演示给学生看。(先吹口气,浮在水面上后,再吹口气,让它沉下去。

水可真神奇,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水的神奇之处。板书“神奇的”。

过渡: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哪里流?

二、研究会“爬”的水,体验水的神奇。

1.这杯子里面是加了些红墨水的水,这是卫生纸,老师在上面画了一条黑线,如果把黑线以下的部分垂直放入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学生认真观察)。提问:发现了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纸巾变湿变红,水会沿着纸巾自动上升)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会“爬”的水)看到这一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水为什么会向上爬?哪些物体放入水中后,水会自动往上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都会沿着物体上爬呢?……)

你们可真会提问题。确实,这些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除了卫生纸以外,水还能沿着哪些物体自动向上爬呢?出示实验记录表1,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布条、粉笔、细玻璃管、玻璃棒、塑料尺,请你们猜猜看,水能沿着哪些物体自动向上爬呢?

5.学生根据实际经验,小组合作,得出猜测。(请组长拿出记录纸记录)

6.小组汇报猜测情况。

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吗?怎么办?做完实验你就知道了,别着急,先看一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依次把布条、粉笔等实验材料垂直放入水中十秒钟,观察水的情况。  

  (2)实验中器材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器材,注意安全与卫生。

7.小组实验验证猜测,教师巡视。

8.刚才各小组成员之间配合得很好,观察得也很认真,下面哪一组先来展示一下实验结果。小组交流。(发现水能沿着像粉笔、白布条等材料向上“爬”。)

指导学生观察细玻璃管。

9.为什么水能沿着这些材料向上爬,却不能沿着其它的材料向上爬呢?大家分别观察这两组物体,水能向上爬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它和水不能向上爬的那组物体有什么不同点?可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看哪一组最先找到答案。

(学生发现:物体上有小孔、缝隙的水会上升,物体上没有小孔的水不会上升;物体上有小孔的水会沿着物体上升……)

10.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水不能沿着光滑的玻璃往上爬,老师现在想让大家来挑战一下,这里有两块玻璃,你们能否利用这两块玻璃使水往上爬?

你是怎么做的呢?水是从哪里升上去的?外面升了吗?你为什么会想到把两块玻璃合起来的?

11.水不仅会沿着小孔向上爬,它还会沿着缝隙向上爬,小孔和缝隙我们合起来说就叫孔隙。原本只会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水,现在居然沿着物体自动向上爬升了,这种有趣的现象神奇吧!

水除了会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上爬升以外,还会向四周扩散,(演示水的扩散现象)水滴在面巾纸上,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

12.(过渡:刚才大家配合很好,观察也很仔细,现在请材料员整理好材料。)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毛细现象?

如果墨水泼到桌上怎么办?学生汇报交流。

三、研究“团结”的水,体验水的神奇。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的毛细现象,其实水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呢。

(一)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教师出示一枚塑料圆片,提问:如果我们往这枚小小的塑料圆片上一滴一滴地滴水(教师演示),滴到水溢出来为止,猜猜这枚塑料圆片上最多能容纳多少滴水?

2.学生猜测、交流,并做好记录。

3.那么到底这枚塑料圆片上能容纳多少滴水呢,下面我们就要准备实验了。实验前你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滴管的使用指导,出示滴管,使用时首先挤压上面的帽子,放入水中松手,再拿出时吸管内已经有水;硬币放在桌上要放平,不要碰撞课桌;一滴一滴的数)老师归纳了大家的意见:滴管离硬币近一些,慢慢的滴,要滴在中间。记下水溢出前的滴数,当滴下去的水漫出来的时候,现在的滴数减去1就是硬币能容纳的水滴数。滴完后要注意观察水在硬币上的形状,要与硬币成水平方向观察。

4.学生分组实验,作记录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各小组的硬币上分别滴了多少滴水?(教师板书)跟你们的预测相同吗?看了这两排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滴的滴数都比我们猜的要多好多,看来,猜测和事实是不同的,所以,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猜测不一定正确,我们只有亲自动手做一做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