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1课的内容。是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儿童找到上述问题和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本单元以声音这种物理现象是一种能的表现形式为主题,引领学生对声音展开研究,涉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音量、音调、音色)、乐音与噪音。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的传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不同的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4.通过学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皮筋等各种发声的物体。
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钹、水槽、小瓶(内悬泡沫小球)等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播放视频《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视频做动作)。
2、师:现在我们来抢答,看谁说得快、说得多:从走开始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设计意图:一是将学生带入到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放松身心,愉悦性情,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二是学生认识到听也是认识物体的重要学法,为在后面的学习中启发学生运用更多的方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作铺垫。]
二、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虽然看不到也摸不着,然而每一种声音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听,传来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课件播放音乐:各种声音均是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2、播放各种声音的课件,学生倾听。
3、请学生自由发言。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
4、师演示固体、液体、气体发声现象让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物体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会什么样的?
5、小结:许多声音不管它们来自哪里,都能够为我们传递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
(二)、猜想与假设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
学生会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探究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使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制造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
1)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你的经验和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简单板书)
引导学生动手发声。能不能利用身边现有材料,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分小组动手,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同时告诉学生:研究声现象,除了可以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眼睛看。
活动:使物体发出声音。
1、出示一个食品保鲜袋,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它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
3、不借助其它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
4、交流制造声音的办法。
5、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
6、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提出自己的猜想。
根据刚才的实验你现在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组交流汇报)
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例如,推测探究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应该怎样进行探究过程和方向的设计,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探究的问题作哪些解释,哪些必须通过探究后才能作解释。]
四、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设计实验。
我们的猜测必须要用实验来验证,能不能利用我们现有的材料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介绍准备的材料)你能把它们发出声音吗?又如何停止发声?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2)交流实验方案,完善方案设计。
在动手实验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讲在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件展示注意事项。
(通过课件展示出应注意的事项,特别是小组合作不要出现噪音,学生的研究才能深入,不出现过多的干扰。)
2、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实验时观察发声前后物体有什么不同,并填写实验记录。
(进一步强调观察时注意的问题,把学生观察点放到物体上面。)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组长领取合适的材料。
(教师发放科学探究记录表,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记录表
第 组
1.我们的猜测: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我们的验证过程:
物体名称 |
发声方法 |
我们看到的现象 |
|
物体发出声音前 |
物体发出声音时 |
||
直尺 |
|
|
|
橡皮筋 |
|
|
|
塑料瓶 |
|
|
|
音叉 |
|
|
|
…… |
|
|
|
3.我们的结论: 。
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多,哪个小组观察仔细!
3、学生汇报与交流。
(巡视指导)请各小组来展示一下实验成果。
(学生上台展示记录表,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记录汇报中的要点)
学生汇报。
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结果,适当板书。)
小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它们的发声都有振动现象。所以我们都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根据同学们实验数据整理,把声音产生总结到振动上。不能直观看到的要结合其他的现象进行推测,例如气体的振动发声通过瓶内泡沫小球的跳动,把看不见的化为可以看到的现象。)
5、利用音钹进一步实验反证。
既然我们认为物体发声是因为物体在振动。那么当钹发声时,应该有什么现象?
轻轻的敲击钹,你看到钹的振动了吗?
(汇报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大家都没有看到钹在动,但却听到了声音,是不是我们刚才的结论有误啊?
学生发表意见。
(这里给予一个反证,再次引出“矛盾”能又一次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