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3 市小学科学优质课教案
四小 张军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观察声音的高低变化与振动的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
为每一组准备:1把塑料尺、1张探究尺子不同振幅产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三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1把塑料尺。
教师准备:1把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一块钉三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两根粗细不同的钢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言:第一次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带来了一段特殊的音乐,让我们静静地来欣赏音乐。(音乐欣赏)
2.引发思考:你注意到是什么乐器吗?(生:杯子。)
3.小结:想不到几只杯子也能演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发出强弱不一,高低不同的声音。(板书:强弱、高低)
4.揭题:今天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
1.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谁来说说?(请学生回答)这节课先来研究声音的强弱。请大家想一想:声音的强弱跟振动的什么有关?(学生回答)
(出示振动幅度课件,解释什么叫振动幅度。用手势理解振动幅度的大小。)
2.猜测。
3.实验方法指导:
(1)使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约
(2)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3)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4.教师先演示,提示实验要点,再请生上台演示,指出不对的地方。
5.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6.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自己的发现。
7.归纳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三、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
(1)考考大家:前两次用不同的力敲击藏于讲台下的同一根钢管,请生辨别声音的强弱。
(2)第三次用相同的力敲击藏于讲台下粗细不同的两根钢管,请生辨别?
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又与振动的什么有关呢?我们先来猜猜敲击装有不同水量杯子的声音高低变化。(先猜测)
听听老师敲击杯子时发出的声音变化。
(3)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试着用铅笔或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先预测一下,并在书本P50页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教师演示)由水多到少顺序,反复三次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有什么发现。(杯子中水的多少引起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观察橡皮筋发声使音高的变化
1.引言:还有什么变化会引起声音高低的变化呢?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套实验活动材料。
2.出示实验装置:一块木板钉三个钉子,钉子之间绑一个橡皮筋。
3.实验要求:先拨动橡皮筋,让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些,再拨弹。观察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注意发出的声音的变化。
4.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到底是什么引起声音的高低变化的?
5.出示音叉,用数据说明音高和振动的快慢有关。
6.验证:再拨动橡皮筋,观察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五、总结
1.想不想看看刚才老师藏在讲台下的发声体?再次演示声音强弱、高低变化。
2.总结全文,复习板书。
六、课外拓展:
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