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教材分析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内容标准”设计编写。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类才不断探索声音的奥秘。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 “制造声音”、“设计实验”、“调查研究”等逐步递进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
|
学情分析 |
|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
|
教学目标 |
|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
|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什么东西能制造出来,却看不见?什么东西能穿过物体,却不留下痕迹?(板书:声音) 2.体会声音的功能 . 播放声音素材录音(鞭炮声、鸟叫声……) 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中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新知识 1.制造声音 (1)使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试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交流方法,并按要求完成书本72页第一题的实验记录. (2)使身体发声 谈话:请试用不同的方法,不借助于其他物体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并按要求完成科学书72页第2题实验记录. (3)小结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 2.研究声音的产生 (1)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学生交流,做出自己的猜测。 (2)观察物体的发声活动一 请你按要求使它们发出声音,完成记录表。 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B.尺子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尺子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尺子的另一端,松开。 C.说说你的发现 (3)观察物体的发声活动二 (1)教师演示实验——音叉 教师击打音叉放入水中,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实验 想办法证明鼓、锥形瓶发声时在不在振动。 小结:物体发声音时在振动。 4.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用实验证明。 学生用钹实验,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再次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课堂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四)拓展 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关于声音还有很多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希望同学们回去后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继续去研究,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物体振动 → 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