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7 市小学科学优质课教案
三小 章美丽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 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学习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问题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能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难点
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四、教学准备
1把钢尺或塑料尺、1张“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2根相同的橡皮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互动:学习敲击简单的拍子。
2.讨论:从中获得多少条有关声音的信息?
3.学生交流。
4.揭示新课:我们知道物体振动能发声,振动发生变化,声音也会发生变化,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三课《声音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出强音和弱音。
2.学生辨别声音的强弱。
3.猜测:为什么我们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
6.归纳:振动的幅度大时声音强,振动幅度小时声音弱;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三)探究活动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认识声音高低的变化
(1)学生口技表演:模仿“牛叫”与“猫叫”,体验声音的高低。
(2)理解“音高”。
(3)辨别声音的高低。
2.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四个装有不同量的水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相同的力拿小棒分别敲击杯口,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为什么?
(2)教师演示。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3.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时音高的变化
(1)引言:为什么一样的杯子不同量的水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
(2)学生猜测。
(3)实验指导(大屏幕显示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5)汇报交流,分析实验结果。
(6)归纳总结: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四)、拓展
1.体验:试着用我们的嗓子发出高音和低音。
2.小提琴演奏,并思考:为什么要经常调整弦的松紧?
3.投影课本中的三幅图片,要求课后选择适当的材料,并使其发声,听听声音的变化。
附板书:
声音的变化
大——声音强 强
振动幅度 音量
小——声音弱 弱
快——声音高 高
振动快慢 音高
慢——声音低 低
直尺音量变化记录表
|
振动幅度(大/小) |
声音(强/弱) |
|
第1次实验 |
轻轻拨动 |
|
|
用力拨动 |
|
|
|
第2次实验 |
轻轻拨动 |
|
|
用力拨动 |
|
|
|
第3次实验 |
轻轻拨动 |
|
|
用力拨动 |
|
|
|
我们的发现 |
轻轻拨动,钢尺振动幅度( ),声音( ); 用力拨动,钢尺振动幅度( ),声音( )。 |
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
振动频率(快/慢) |
声音(高/低) |
|
第1次实验 |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 |
|
|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 |
|
|
|
第2次实验 |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 |
|
|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 |
|
|
|
第3次实验 |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 |
|
|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 |
|
|
|
我们的发现 |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时,橡皮筋振动频率( ),声音( );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时,橡皮筋振动频率( ),声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