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音乐教材单元重难点解读 三年级备课组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0-10 07:52:48

学生随老师学舞。

三、整体赏析

  阶段目标:以聆听为基础,利用随乐配声势、肢体律动来表现乐曲,通过随乐举牌示意,听辨乐曲曲式结构,加深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1.完整欣赏乐曲(分辨乐曲的结构)

   过渡语:你们的舞蹈跳得真棒,老师送给你们掌声!刚才我们打着节奏欣赏了音乐的第一部分,又跳着舞感受了音乐的第二部分。现在,咱们把音乐完整地听一遍。你可以边听边回忆我们刚才的动作,但是不要出声音,同时思考音乐有几部分?(放全曲)

学生听全曲,听后回答。(可能有多种答案,最老师公布正确答案:三部分)

2、再次完整聆听乐曲(在音响实践中分辨音乐段落,发展听觉思维)

过渡语:分三部分的同学都很高兴,但是,你分的和我是不是一样呢?现在我要建议一下。我为你们准备了几张卡片,听到一部分,你就举起一张,再听到一部分就再举起一张(教师同时用没有颜色的纸做示范),看你们能不能同时和老师举起,最后三张卡片这样呈现在我的面前(老师示范)。

注意!老师给了两张红色卡片,一张绿色卡片和一张黄卡片。音乐中有没有相识段落呢?如果有,你就要用相同的颜色

学生边听边随音乐举出卡片。

过渡语:噢,我看到了,很多同学都能和老师举起卡片,但是颜色不一样。为什么呢?

乐曲是三部分,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相似,所以用相同的颜色卡片。

    四、作曲家介绍

阶段目标:通过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和乐曲的创作背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过渡语:现在,我要隆重地向你们介绍一个人,(幻灯)他就是这首乐曲的作者—勃拉姆斯。你们猜猜他是那国人?(学生;、、、、、、)告诉你们吧,勃拉姆斯是德国人,那为什么德国人却写了一首“匈牙利舞蹈”呢?

配乐讲解:(背景小声播放本曲的口份琴版)勃拉姆斯生于德国一个乐师的家庭里,当他在维也纳时,对当地的吉普赛音乐非常感兴趣,吉仆赛是个有悠久烂漫史的民族,由于受迫害从一个国家流浪到另一个国家,最后在匈牙利找到了避难所,吉普赛音乐热情洋溢,自由浪漫,他们的音乐也被融为匈牙利的民族、民间音乐,因为勃拉姆斯把他根据吉仆赛音乐创作的乐曲称为“匈牙利舞曲”,他一共创作的乐曲称为“匈牙利舞曲”,他一共创作了二十首,今天我们听到的是第五号。

五、检测

阶段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回答上课开始的问题,进一步理解音乐,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老师现在出示问题,请你们抢答。

曲名、、、、、

作者、国籍、、、、、、、

乐曲分几部分,、、、、、、、、、

匈牙利舞曲速度、力度的特点,、、、、、、、、

乐曲的情绪,、、、、、、

请同学们哼唱一个主题,、、、、、、、(指二三名学生哼唱他们记忆最深的主题)

总结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了解这首乐曲在速度、力度上的音乐特点,这首乐曲最初创作的时候,是一首钢琴四手联弹曲,今天我们欣赏的是由管弦乐演奏的。《匈牙利舞蹈》一共有21首,我们今天欣赏的是第五号,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找找其他的匈牙利舞曲,把它们带到课堂上,我们一起分享。

 

 

第六册第五课  《牧童之歌》  (1课时)

民族小学任春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聆听 《孤独的牧羊人》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和表演《剪羊毛》,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3、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风光碟片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1、师生边听《雪绒花》边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聆听歌曲,为新教学内容作铺垫。

一、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师引言:刚才我们进教室时所听到的歌曲,谁知道叫什么歌名?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影片《音乐之声》的剧情

4、播放影片《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聆听英语版《孤独的牧羊人》)

5、教师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提问: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6、再次欣赏(中文版《孤独的牧羊人》)

7、教师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8、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二、学唱《剪羊毛》

1、师引言:水乡牧童悠闲的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那里的小伙伴们会干些什么呢?

2、边看澳大利亚的风光碟片边听歌曲,提问: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3、反馈,再次欣赏歌曲

4、为歌曲取名(揭示课题《剪羊毛》)

5、听教师弹唱,学生可跟唱曲谱

6、解决难点:符点和休止符。

7、再次聆听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绪。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这样更能让学生感知音乐塑造的形象,从音乐的获得的感受与体验更到位。

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跟唱”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拓展情境

1、师: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为了突出这一部分,我们能不能试着加上些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2、学生分组讨论,为第二乐段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

3、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随机)

4、(下课)师生再见。

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展示的空间,增强对歌曲的表现,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第六册第六课《爱祖国》教案

实验一小  彭梅芳

教 学 目 标:

1. 学习演唱《只怕不抵抗》,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 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情绪。

教学重难点:

通过聆听歌曲,学会分析曲调情绪。

教具准备:影片《开国大典》、VCD、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欣赏 《红旗颂》

1、看影片《开国大典》升国旗片段,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2、谈话: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它火红炽热,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今天,我们来欣赏一歌《红旗颂》

3、哼唱“红旗”主旋律

教师在小黑板中写出歌谱,学生哼唱。

4、整体聆听,说说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情绪怎样?

5、分段欣赏

A、引子(问:乐曲一开始的音调熟悉吗?)

B、第一部分(问:从标题出发,你想到什么?)

C、第二部分(问:音调是什么曲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相比较,相同在哪里,不同在何处?)

D、唱唱主题的两种不同情绪

第一部分抒情性;第二部分进行曲风格

6、完整地聆听,学生可以用颜色、用线条、用动作来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7、小结:人们赞红旗,颂红旗,用最美的旋律表达对红旗的颂扬,显示出我们民族的伟大,民族的骄傲。

二、 学唱 《只怕不抵抗》

1.在抗日救亡歌曲中,冼星海还专为孩子们写了这类歌曲,《只怕不抵抗》就是流传最广泛的一首,作于1937年。

2.聆听范唱。设问:谁能把歌词内容记住?听后,说说歌词与歌曲的情绪。

3.板书歌词、再听一遍歌曲范唱。

4.学唱歌曲:

(1)板书1—10小节歌谱,教师范唱曲与歌各一次。

(2)学生自学,学会后相互唱给旁座的同学听,并相互纠正。

(3)教师范唱11—17小节三遍,并提问:

谁的记忆力最好,能准确地唱出?(可以看谱,从实际出发,教师随时调控自己示范的次数,大致估计75%—80%学生已掌握即收。)

(4)用以上方法再学唱第二乐段10小节。

(5)把第一、二乐段连起来完整的唱(包括词与曲,前后顺序从班级学生水平出发),并在歌谱需要唱的强的部位涂上实心黑圆点。

(6)教师示范歌曲最后一句[5小节方法同(3)]。

(7)学生自学全歌。要求:先学会唱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巩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最终达到能背唱。

5.表演歌曲:

(1)认真地聆听范唱、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

(2)有感情歌唱《只怕不抵抗》(背唱)。

(3)分组讨论设计歌表演,(包括动作、伴奏等),教师巡视指导。

(4)分组展示成果,评选二组歌表演A组与B组。

6. 课堂小结: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表达我们中华儿女对我们伟大祖国最真挚的感情,最崇高的祝福。

 

第六册第八课《爱和平》

 实验一小 柳良燕

教学内容:1、聆听《欢乐颂》2、学唱《友谊花开万里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欢乐颂》与音乐活动知道在歌唱中人声可分童声、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等。了解《欢乐颂》是一首歌颂团结和平的歌曲,熟悉《欢乐颂》的旋律。

2、会用热情洋溢的声音演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能用形式多样的自制乐器,自编动作等表演歌曲。

3、通过学唱歌曲了解小小银球对世界人民友谊所作出的贡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和平友谊的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听辨音色,感受音乐对心灵的震撼

用热情洋溢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欢乐颂》

(一)导入:

1、教师出示贝多芬图片。提问,同学们这是谁吗?(引出贝多芬)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美妙的音乐殿堂,去了解一下这位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伟大作曲家——贝多芬。

师简要介绍作品《欢乐颂》及创作背景

(二)欣赏《欢乐颂》

1、初听《欢乐颂》

说说音乐带给你的感受。?(庄严、宏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自由、平等的愿望)

2、复听《欢乐颂》

思考:从音乐中你能听辩出几种声音的类别?顺着他们出现的先后顺序你能一一说出来吗?

3、播放各声部的音色片段

(1)、师分别简单介绍各声部

(2)、 随音乐教师一一板书领唱及各声部进入的声音类别名称。

4、生用口风琴吹奏旋律

5、大屏幕投影回顾非典、海啸、伊战

6、用自己的声音哼唱歌曲《欢乐颂》

7、小结:歌曲《欢乐颂》激发着人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品行,鼓舞着我们团结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接下来让我们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祝愿世界和平,朋友间团结友谊的话。(学生谈话,引出课题)

二、表演《友谊花开万里香》

(一)导入:

(1)、同学们如果我们都能伸出一只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那样我们的友谊将遍及全世界。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把我们的爱心带到世界各地。

(二)学唱歌曲

1、完整聆听歌曲 《友谊花开万里香》

边听歌曲边跟老师律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编配的动作)

2、再听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

(1)、说说歌曲描写的是一种什么场合?

(2)、小银球指的是什么?

3、跟琴轻声慢唱歌曲

4、分组分句唱全曲

5、用稍快的速度唱全曲(注意咬字的清晰)

6、分组用欢快活泼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7、学生对其他各组的表情进行评价

(三)创编与表演歌曲

导入:

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表现的是世界各国乒乓健儿欢聚一堂,通过体育活动加深各国人民友谊的场景。我们是否也应该以我们自己的方式体现各国人民心连心的美好气氛呢?

1、分组用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强调乐器的节奏尽量配合歌曲的速度与节拍,节奏型可以自由创编。

2、分组为歌曲编排舞蹈动作

看哪组最能表现出和平、友爱、团结、和协着一内容。

3、全班用载歌载舞加乐队伴奏的形式进行表演

(四)结束部分

1、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2、随音乐《友谊花开万里香》出教室

 

上一页  [3] [4] [5] [6] [7] [8]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