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亚非音乐神韵- 大自然 和谐 和平 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教学 流程 |
教学内容 |
教师调控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时间 |
新 授 过 程 |
二、南亚-——印度 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多民族国家......。 1、印度的代表性乐器 萨朗吉、西塔尔 2、欣赏《欢迎》片段 简介印度乐曲要素 3、印度歌舞音乐 (学做印度舞蹈手势) 三、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为“千岛之国”.....。 1、欣赏《星星索》 苏门答腊中部巴达克人的一首情歌。在划船时用“Sing Sing So”的哼声为划船时船桨起落做节奏伴衬,歌曲由此得名。 3、学唱歌曲《星星索》 四、 创编活动 分组用不同方式演绎所学国家的音乐。 五、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下节我们将到其他亚洲国家继续我们的亚洲之旅... |
播放图片资料 提问:对印度有哪些了解? 播放音频材料 简单介绍乐器 拉格、塔拉和持续音这三大要素。 播放电影 歌舞片段 播放《星星索》 简介印尼概况 提问: A.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B.旋律有何特点?C.全曲的结构如何? 教师讲解 教唱歌曲 A、伴唱部分 B、主旋部分 分组指导 越是民族风格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 |
根据课前预习材料介绍印度 听辩乐器音色 听记相关知识 赏析、听记 击打节奏 感受音乐特点 学做舞蹈手势 学生欣赏 了解印尼 回答: 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之情... 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学生听记 一边用手臂模仿划船时船桨起落一边 “星星索”伴唱。 分组创作表演 开发学生能力 查找其它亚洲国家音乐资料 |
了解印度地理历史风土人情 初步感受 印度音乐 了解印度音乐的创作表演要素 感受体验印度 歌舞音乐 初步感受 印尼音乐。 了解印尼歌曲的音乐风格特征。 了解音乐知识 加深对克隆宗歌曲前紧后松节奏特点的认识 感受体验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总结所学知识 |
2 2 3 5 12 10 2 |
反 思 |
课后反思: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构成。 一、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目标。本课的情感目标是:尊重多元文化,了解亚洲各地区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加深对亚洲传统音乐的理解与喜爱。通过蒙古歌曲《满都拉汗赞》的欣赏,感受蒙古音乐的民族特点。通过对印度音乐的学习,从音乐中领略印度人文风情。通过学唱印度尼西亚歌曲《星星索》感受印度尼西亚音乐的民族特点曲风特色,从而培养对亚洲音乐的兴趣。 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采用了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多层次教学方法。首先,我发挥服务者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截取了体现各国民族风貌特色的视频材料,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听,感受各国风俗特色。教学中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身体的各部位在看、听、唱、律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音乐情感,并由学生最终得出大致准确的结论。 二、课改要求音乐课加强审美功能,但是这并不是否定知识技能的基础性作用,而是要求教师能正确处理审美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使知识技能为审美服务,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服务。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欣赏《满都拉汗赞》了解蒙古的民间唱法----“呼麦”。通过印度乐曲《欢迎》的学习,了解印度音乐的创作表演要素——拉格、塔拉和持续音。学唱印度尼西亚歌曲《星星索》时,要求学生一边用手臂模仿划船时船桨起落,一边 “星星索”伴唱。掌握克隆宗歌曲“一松一紧”特点。 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技与趣的问题,脱离过程与方法的单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一定是枯燥与乏味的,我们既要做到在审美活动中溶入知识与技能,又要做到活动过程与方法充满趣味性,本课通过视频、音乐欣赏、歌唱、学做印度手语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教学过程合乎规律且张弛适度,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积极主动。学生对作品从无认识到基本了解,到能够知道亚洲音乐的基本特征。在欣赏版块的音乐表现活动中,学生都能够跟随音乐,感受和体验音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中。在音乐创作活动中,,学生创作的活动也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他们对亚洲音乐风格的理解。在最后的综合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提示加入表演,学习效果明显。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在音乐欣赏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体验表现音乐能够使学生对音乐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听、动、演、赏、创”五大音乐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我设多种情景、提供各种形式和经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