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第二框题 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22 09:56:01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第二框题 文化与经济、政治

作者:海南华侨中学  吴春影

课题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时  文化与经济、政治

吴春影

海南华侨中学 

教学

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

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评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刻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

难点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教学

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

教学

准备

收集各种具有相关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制作成课件多媒体、幻灯片等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于经济、政治,但是,它与经济、政治是否有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一个世纪的奥运梦想,100年前中国人的"奥林匹克猜想"  

  南开大学和南开中学的创办人张伯苓,也是"中国奥运第一人"。 1907年10月24日 ,张伯苓在天津第五届学校联合运动会颁奖仪式上,以"雅典的奥运会"为题发表演讲。他明确提出:"中国人应该加紧筹备,在不久的将来也出现在奥运赛场上。"这是中国著名人士首次公开提出中国要参加奥运会。张伯苓的这个演讲,距1896年奥运"复活"仅有11年之隔。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胜利的选手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胜利的队伍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1908年5月的英文版《天津青年》  

这白纸黑字的"奥运三问"最早贴在南开大操场的外墙上。这也是南开大学的学生们对奥运的期盼。

材料二:从63年前第一次申奥到7年前北京申奥成功  

中国第一次申奥:1945年9月2日 日本投降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约请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中国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申奥,终因时局而不了了之。  

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申奥:1991年,北京成立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递交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1993年9月24日,蒙特卡洛传来消息,北京以两票之差落后悉尼。无数国人哭了。  

两届申奥亲历者、北京奥组委国际联络部原部长张清 :"第一次申办让我们意识到,我国的实力,包括文明素质等软实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还不够强。"     

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申奥:2001年7月,北京以较大优势获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北京奥申委体育主任、北京两次申办的主要陈述人楼大鹏:"申奥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北京能成功的关键因素还是改革开放让北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奥运三问"至此才得到了真正的回答。

[说一说]  

(1)回顾中国的奥运百年梦想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国运衰,体育弱;国运兴,体育强" 

(2)"奥运三问"100年才实现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文化与经济、政治密切相关。

文化与经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一课第二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

阅读教材思考:

  •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2. 不同性质文化的对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
  • 3.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
  • 4.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
  • 5. 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我国如何应对严峻的文化形势?

讲授新课: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板书)

◇教材P9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

      (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小组议论,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这些材料表现了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生活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到,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板书)

〖知识拓展〗

◇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二,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第三,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板书)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10页第一自然段。

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和课本观点,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表述呢?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板书)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板书)

注意(专家点评): 这里,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对此,我们如何理解呢?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首先我们探究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例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正不断走向深入,社会政治关系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我们又如何理解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呢?

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

一定的社会文化又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例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由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并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那么,"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他们的具体表现如何呢?你能否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呢?

3.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板书)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儒家和谐思想构成了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因此,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而西方文艺复兴宣扬个性解放、尊重人、爱人等人文主义思想,用资产阶级的"人道"反对封建阶级的"神道"。可见,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多媒体展示材料、学生阅读思考:

材料一: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

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

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却达到80%。

目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居于前列的创汇行业,与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日本的文化娱乐业赢利已经超过汽车工业的赢利。
    材料二:一位美国前总统说:"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利用软力量。"

上述材料中美国事例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现今时代条件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具有了相互交融的新特点,而且日益显著。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板书)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  (板书)

〖合作探究〗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将会产生的影响:

数据说明,奥运经济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提供的报告显示,在2005-2008年的"奥运投入期"内,北京市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11.8%,较"十五"期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其中2007年受奥运影响GDP的拉动幅度增长最大,达到1.14%,2008年则为0.85%。2004-2008年间,奥运因素共拉动北京GDP增加1055亿元。
对全国经济来说,奥运经济作用十分深远。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经济与产业教研室主任林显鹏的研究成果,奥运产生的间接经济影响大约2500亿元,再加上直接经济影响3467亿元,奥运总体的经济影响大约为6000亿元。为举办奥运会而新建和改建的37个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也将为首都文化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将成为全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文化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给中国带来了无形的影响:奥运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的影响往往比有形的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

说一说::请谈谈你对上面事例的认识。

这说明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

活动:请同学们归纳"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表现"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 (板书)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板书)

(3)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日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板书)

〖知识拓展〗关于"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  (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事例,探究"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材料一: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指出:"在下一个世纪,采取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因素。"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指出:"削弱民族国家主权,增强美国的文化作为世界各国的'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

材料二:美国针对中国的文化霸权策略

一,利用强大的媒体力量,继续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对中国进行系统的"妖魔化",利用和制造各种事件(如 "法轮功事件") 把中国定性为"不尊重人权"、"压抑民主"、"打击不同政见者"、"干涉宗教信仰自由"甚至是"偷窃美国国家机密"的"敌人"。

二,除了美国之音外,美国国会又根据《1995年中国政策法》,开办了主要针对中国的自由亚洲电台。

三,在历次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美方代表都强烈要求中国开放文化市场,允许美国的大众文化产品自由进入中国,其目的在于俘获青少年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完成异域空间的殖民化,制造目标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价值断裂与日常生活中的代际冲突,削弱民族文化传统或本土文化传统对于社会不同文化族群具有的凝聚力。

活动:请同学们归纳"文化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表现"

(1)(国内):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人的文化素质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板书)

(2)(国际):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板书)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板书)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板书)

〖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专家点评"材料,并结合现实材料,探究、思考问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呢?

归纳: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知识拓展〗关于"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

多媒体展示材料:中国在文化发展中遇到的挑战是非常大的,中国虽然在经济上有着越来越快的发展,但文化却没有跟上,有数据表明,目前世界的文化市场,76.5%是被欧美国家所占有,我们整个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占多少呢,只有19%,就在这19%中,日本就占掉了全球文化市场的10%,韩国占3.5%。中国到底能占多少呢,其实只有1%左右。

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板书)

3.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板书)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教材12页课堂探究:根据上面的材料(见课本,此略),从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两方面,你能看出文化与综合国力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材料正表明,我国在科技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民族的精神力起到了较好地弥补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课堂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了文化与政治、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也使我们懂得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板书

设计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文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        

化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与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经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济                             

、                                 (1)地位和作用

政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治                                (2)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课 后

反 思

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对教学的组织以及材料的选择上还有所欠缺:

(1)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灵活,提倡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然而,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为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能很好的限制学生纪律,结果导致课堂纪律有点失控,反而造成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交流、讨论把握一个"度",既要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又能使班级整体学习气氛高涨。

(2)在知识点的转换、衔接上还显得比较生硬,破坏了课堂的流畅。因此,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评价与反思:海南华侨中学  翁文珠

吴春影老师的这堂新课重点采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论性比较强,因此,教学中在重点的突破上,根据启发式教学原则,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得出正确结论。教学生学会思考、讨论探究、提出质疑、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吴春影老师在教学中发现自身存在问题,不断反思,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共同进步!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