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题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题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作者:海南华侨中学 方华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第二课时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可以阐述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承的含义、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认识中国文化历史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北京奥运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特点、表现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原封不动的继承,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即所谓的"扬弃",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今天传统文化又是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的呢?
播放视频短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断,请同学们思考,短片中开幕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哪些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
(学生回答略)
开幕式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而精彩,绚丽多姿的古老文化为今天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和"和谐"理念,也是奥林匹克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共同参与,共享和平梦想的精神实质和普遍价值的新发展,由此可见文化发展不能抛开传统文化。
一、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服务于当代社会需要。因此,不能原封不动的继承文化,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有所选择的批判继承,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俱进。
2.文化发展的过程
在文化传承中,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样,我们就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自觉成为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对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历来有非常多的争论,课本44页有两种观点,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既有糟粕,会带来消极影响,也有精华和合理之处。对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面回归。
要实现文化的发展,就必须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呢?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 (外部因素影响)
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4页相关链接内容,社会制度是如何影响文化发展的。
教师归纳: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文化随之取代旧的文化形态。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所以社会制度发生更替,文化形态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进步(内部因素影响)
科学技术作为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其进步不仅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整体文化的发展。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3.思想运动的推动 (内部因素影响)
探究:材料: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此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迎来新的春天,得到了繁荣发展。
结合材料说明思想运动是如何影响文化发展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百家争鸣、文艺复兴运动)分析。
教师归纳总结: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思想文化在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了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内部因素影响)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出现过短暂的一段国学研究的黄金期,如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创办的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创办国学研究院。而80多年后,在商业文化、网络文化、通俗文化充满我们生活,为我们大肆追捧的时候,最近人民大学将组建国内高校中的第一个国学院,首期国学班2005年9月就要开班了。
材料二:教材47页图片,私塾、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三种教育方式各自的特点及其对文化传承所起到的作用。
问题思考:
(1)结合身边生活,就人大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国学班,掀起新一轮"国学热"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据材料二,说说古今不同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有何不同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去认识几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点)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并展开讨论。
教师归纳:(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以浓缩的形式传递人类漫长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