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执教的《小树有多少棵》课堂实录与赏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8-11-20 08:02:52

编者按:

  北师大教材为准备暑期(上册)教材培训,需要几节案例。615,在青年教师连续作了二节《可能性》的试课以后,老师们普遍感受第五册教材内容太朴实、平淡、传统,无创新点,学生兴趣不高。对青年教师怎样来引领呢?刘校长决定以身试教,上了一节“两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小树有多少棵》(这是老师们选后剩下的内容,三年级上学期第一课时,因为提前试验,只能用二年级的学生试教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同学们的乘法口诀掌握的怎么样呢?现在来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答下句:四八(生答:三十二),七八(五十六)、六九……

不错。好,上课。

生: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下。

【听说校长要到班上课,学生自然心存期待,精神饱满。加之已不是第一次在本班上课,所以不必过多的营造气氛便直入主题了。】

这是六年级的大姐姐为我们画的三捆小树。(边说边将图片挂在黑板上)

生:老师,这不像小树?(有一个学生发言)

是呀!我也觉得不是很像小树。不过,我们把它当作小树就可以了。

【对于一些干扰信息,老师立刻做出了必要的反映,避免了对学生注意力和思维的负面影响。】

每捆20棵。(板书20棵)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一共有60棵。

生:有三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60棵。

同意吗?

生:同意。

都说有60棵,但是60是怎样算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写得快的同学我们请他写到黑板上。

一分多钟后,陆续有几个孩子上台写了自己的算法:3×20=6020+20+20=604×5+4×5+4×5=602×3×10=60

现在请这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同意的就点点头,不同意的话可以向他们提问。你们谁先来?

生:(有一个孩子主动出来站在讲台前)我是用3×20就等于60

有要提问的吗?(学生没有反映,显然对老师这种畅所欲言的方式还不太适应,一双双迷茫的眼神回望着老师。于是老师不得不让发言的孩子再叙述一遍,这时,有三五个孩子举手了。)

生:你没有讲出3表示什么,20表示什么。

生:3表示有3捆,20表示每捆有20棵。3捆有多少棵是3203×20不好算,就先算3×2。因为3×2=6,所以……(比较长的停顿)3×20后面要加一个0,就等于60。(边讲边用手指示)

刚才他用了一个“因为……所以……”来说明,有谁听明白了?(有好多的孩子举手)好,你来复述一遍吧。

【借用孩子的语言巧妙地将关键点加以强化,而不是靠教师的简单说教来重复。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一种信任感,这种感受将迅速怂恿他们主动地思考问题,挑战可能的一切……】

(刚才的小男孩又复述了一遍,老师相机板书“2×3=6。其他同学没有异议,于是第二个学生讲解。)

生:(用手指着20+20+20=60)因为每捆20棵,有3捆就是202020等于60棵。

生:你是对的,但是这样太麻烦了。(刚说完一个孩子就马上主动站起来发言)

生:这和前面的差不多,一个是乘法,一个是加法,乘法的还要

简便一些。如果有10捆小树你就用1020加起来吗?(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

(老师俯下身对着讲解的孩子)你应该说什么?(那孩子立刻显得尴尬、局促起来,不知如何是好。)

你的对吗?

生:当然对啦!(非常小声)但是我的太麻烦了,没有这个简单(指着乘法算式)。

是呀,当然是对的啦(边说边画了一个红勾)!只是不简便。好,快感谢大家对你的帮助。

【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于是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就尤其重要。】

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全班同学鞠躬敬礼(以前没有这种意识,反复作了三次才成功)后很体面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脸上不乏光彩。

生:我是用4×5+4×5+4×5也等于60

生:你还麻烦些了,你还把20分成了4×5……(口欲言而未能,思路不清晰,问题抓不住要害。)

有谁明白他的问话了?(没有同学呼应)

生:我来问,请问你的4 5是怎么来的?

生:四五二十,就是4×5等于20……(说着说着,明显的底气不足了)

生:(又一个孩子站起来,理直气壮的)请问你的4表示什么,5又表示什么?这几个数字各代表什么意义?

    被问的小孩看了看黑板,又用手指了指算式,想要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于是抓抓脑袋,看了看老师。

孩子,说吧,怎么想就怎么说。

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闭嘴无言。

哎,这个同学真会问,问得他不知怎么回答了。题目中并没有45,解题要根据题意来,要有根据,不能想这样凑数。你应该怎么办?孩子吐出了舌头,在老师的提醒下马上弯腰(模仿上一位同学的样子)给同学们敬礼回座位了。

生:我的是2×3×10=60

生:210是哪里来的?2表示什么?10又表示什么?

生:因为20×3不好算,所以先算2×3等于6

生:那你不是和××(第一种)一样吗?

生:哦!(吐了吐舌头,马上敬礼回座位了。)

【老师已经退出了课堂教学的主宰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高度投入和积极思索,是学生的自主交流和表达。学生在相互的对话、交流、质疑、碰撞中思辨和构建新知,他们获得了一种迅速成长的力量,在课堂上他们不是“小孩子”,他们头脑中的许多都在膨胀,他们在这个“莫名其妙”的力量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大胆起来、脚步迈向了最前沿,最终他们占领了课堂的主阵地,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我们来瞧瞧,刚才……(突然冒出了一个声音打断了老师的话)

生:老师,我这么做对不对?6×10=60

还没等老师发话,一个小男孩马上站了起来。

生:嗨!你这不就是2×3×10吗?和第一种一样。

【正是有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作基础,学生才敢于、善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才能在“不自觉”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活生生的他们展现着“活生生的课堂”和“富有生机的个性”。】

我们来看看,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几种方法……

……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些方法归纳为三种,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如果要你来解答的话,你觉得哪一种最简便,别人看起来最清楚?

停顿一会儿后,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选择,纷纷、举起了手?

好,请用手势表示出你选择的方法。(学生用手指的根数表示第几种方法?

各种的都有,行,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把例题中的3捆换成了4捆,求4捆小树有多少棵。约10秒钟后学生陆续举手。)

生:我是用20+20+20+20=80。(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生:4×20=80

生:4×2×10=80

生:3×20+20=80

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将上述四种方法归纳为三种,加法、乘法和根据例题得到的算法(3×20+20=80)。

老师接着统计各种方法的人数,结果是用第二种方法(乘法)的最多。接着就组织学生说选择乘法的理由。

生:因为它简便。

生:乘法最清楚和简便,别人一眼就能明白。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是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体现了“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自己介绍自己选择的方法及理由的同时,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自主优化自己的算法。】

按照课前准备的应该是教材中的三组(2×32×302×300;……)同类型的练习题。但是教师此时没有用了。而是即兴出了几道题,让学生解答。

3×5得多少?

生:十五。(师相机板书)

3×50呢?

生:一百五十。

生:老师,那3×500呢?

对呀,得多少?

一千五百。

生:3×5000呢?

生:十五千。

生:一万五千。

究竟是多少?下课后问问听课的老师吧。我们继续,来一个大数,90×5。(四百五十)

7×800(等于五千六百)。

600×8(四千八百)。

【在比较选择算法后,来一道练习很有必要。但是这里的练习没有用预设的书中的(因为预设的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而是根据教学的实情灵活选择的,是随机生成的。适时根据教学进程、课堂情况和学生需求而调整预设是教师高超教学技艺的表征。】

很好,你们刚才挺棒的。这是什么?(一盒草莓)

看见这盒草莓,你想说什么?

生:一个盒子里有40个草莓。

把你知道的用算式表达出来。

约一分钟以后:

生:我知道一个盒子里有40个草莓,40×1=40

生:我知道了两个盒子里有80个草莓,40×2=80……

生:8盒有320个,40×8=320

……

生:我知道了100个盒子里有4000个草莓,40×100=4000

老师明显的一愣,然后将这个算式慎重的写在了黑板上。然后问同学们,对不对?

生:对。

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同意,大多数人却眉头紧锁。老师没有表态。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时间长达近半分钟后孩子们举起了手。

【此时的停顿是相当难得和可贵的。半分钟的时间,异常的安静。对于40分钟的课堂来说,半分钟是十分宝贵的,安静的半分钟也是相当漫长的。但是,老师等了,等的不急不躁,等的心安理得,等的难能可贵。数学课堂除了激烈的活动交流,我们期待多一些类似的思维的宁静思考和高度集聚。】

生:(跑到讲台前)就是这上面有几个零就写几个零(边用手指着算式的前半部分),前面有三个零,后面就应该有三个零,1×4等于4,在4的后面加三个零就是四千(边在黑板上写下4000)。

嗯,你有绝招。(随即转向全班同学)大家懂了吗?

生:我这样想,4100400,再在400后面再加一个0就是4000

哦,你帮他做了解释,讲了道理。

生:101001000201002000……40100就是4000

非常有道理。

生:先把100看成101040400,再在400后面加一个零就是4000

……

随后,要求学生听算式写得数:2×10040×68×7070×3800×22000×4……集体矫正。

【原创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的价值在于鼓舞和唤醒。从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和能量。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大胆的退出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搭建一个学生表现的舞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将会有更多不可预约的精彩。】

评析:

1、“追寻常态下的好课。”——这是刘老师所一贯倡导的。“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教师应该用一颗平常之心看待每一节课,即关注大的教学环节,更关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的细节,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平常中寻找教育的不平常。”“努力研究常态下的好课,不一定要课上得多精彩,但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体验平等民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合作、探究。”

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节课,没有借助任何现代媒体,教具也就只是三幅学生画的小树。没有精雕细刻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随着学情在不断地变化生成。没有刻意的表扬和鼓励,有的只是非常客观中肯的评价。没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景创设,应用的是最常规的课前复习导入的方法……少了一些形式和喧闹,多了对问题的探究和交流。一切是那么的常态,那么的朴实,一切显得那么“随意”,那么和谐,那么的真实。但是,这并没有因此影响课堂效果,相反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却是那么的专注和投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那么的真实和鲜活。这与老师的“大家”的“内力”和“课堂魅力”是分不开的。

这种朴实和丰实的课堂,也应该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所追寻的。平时繁重的教学工作中,不可能每一节可都象评优课一样精心的准备,去施教,更需要的是这种常态的课堂教学。但是要想在“常态”的课堂收到“不常态”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个挑战。需要长期的钻研和积淀,增强自身的“内力”,这也就需要我们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

2、“巧妙地把学生推向了前台”。——这也是刘校长上一贯提倡的。“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这节课之前,刘校长是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准备的。只是从粗线条上大略的考虑了一下,请学生画了两幅图片就走进了课堂。在课堂中,刘老师充分的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谁听明白了复述一遍?”“有谁明白他的问话了?”“你觉得哪一种最简便,别人看起来最清楚?” ……这些语言都巧妙的把学生推向了课堂的前台,智慧的把自己隐藏在了课堂的背后。刘老师对课堂的控制相对而言要少一些。更多的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和获取新知。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围着学生的思维进行的扁平的课堂流程,引导学生交流对话。可以说,在解决一个个知识点时,是学生自己通过互相质疑与对话,从而互相启发来突破的,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瞬间的精彩。

但把学生推向前台,并不是弱化了老师的作用。与此相反的,此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了。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站起来,“刚才他用了一个“因为……所以……”来说明,有谁听明白了?““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几种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些方法归纳为三种,你最喜欢哪一种呢?”不仅仅只是对课堂的控制,更多的则是引导,多从线形的教学流程上作了一些宏观的引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学生主体地位凸显了出来。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组织、合作和参与者,淡化了 “教”的角色。

3、关注隐性目标和人文关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新领域。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堂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一个问题。课改初期,我们常常通过引人入胜的情景,活泼有趣的活动,夸张的表扬评价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外在的方式让学生确实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这种积极的情感是否完整丰富,是否坚实牢靠,是否持久没有研究说明,这些隐性的目标到底是应该“外显”还是应该“内隐”也是值得研究的。在这节课中,刘老师将这些隐性目标隐藏在了数学知识的背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倾听、质疑和启发,让学生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包容,体验到平等、包容、和谐数学课堂的美妙,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创造的喜悦。

在课堂中,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让每个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彰显了老师在朴实无华的背景中对学生的尊重。“不一定去追求每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刘可钦语) “你的对吗?”“是呀,当然是对的啦(边说边画了一个红勾)!只是不简便。好,快感谢大家对你的帮助。”课堂充满了对学生个体的充分关怀、爱护,教导。

思考:

“不一定去追求每节课的完美”。或许,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追求这种完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好课。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看法。在对这节课的讨论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老师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算理,因此应该总结出几条规律,比如,3×20=60,是因为3×2等于6,所以3乘以206个十等于60。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也试图让学生讲解算理的时候用语言总结出来,但是作了努力后却发现学生对这根本就不感兴趣,学生能“意会”,但很难自己总结成程式化的语言。所以在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理解了算理之后,老师没有强求学生去按照“表示6十”的方式理解。这是否不利于学生后续对笔算乘法和多位数乘法的学习和理解?有没有其他的处理方式呢?我没有辨别答案的能力,或许根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同的观点会有不同的看法,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算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讨论的话题吧。

执教: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   刘可钦

整理: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   王昌胜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