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一册第十单元《认数(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内容分三段编排。
11~20各数的直观认识
· 直观认识“十”,初步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 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
· 认、读11~20各数。
· 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11~20各数的意义
· 从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 写11~20各数。
· 比较数的大小。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 用对十几的认识思考计算方法。
· 通过计算加深对十几的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分别是1个十和几个一或2个十合成的数,学生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因此,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起深入理解数的意义的作用。
1 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和20。
第78页例题首先教学计数单位“十”,接着教学12的含义,然后教学其他十几的数和20。小棒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和学具。
(1) 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地展示了“一”和“十”的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教材要求学生数数、捆捆、填填、读读,具体深入地体会这个关系,包括联系小棒体会“一”和“10个一”,体会“1个十”,体会“一”与“十”的关系三个层次的内容。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
(2) 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集中精力认识12,再向其他各数展开,是高效率的教学设计。“怎样摆12根小棒”是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看得很清楚”摆成1捆加2根。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会这样摆。如果出现别的摆法,可以通过比较使其改变。只要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
(3) 向其他数展开分两个层次,先是其他十几的数,再是20。展开时的学习活动有“数一数”和“摆一摆”。数要看着书上的图,其中的1捆不必数,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数,再和10根合起来。摆是再现十几的意义,不要看着书摆。可以教师说数,如13,学生摆1捆和3根小棒。经过多次数和摆,发现“1捆小棒”是十几的相同点,一根根小棒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十几的意义。
教学20,先出现1捆和10根小棒图,再出现2捆小棒图,让学生经历得出20的过程。看着左边的图,学生会主动去数没有捆起来的小棒,于是产生认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进而又想到办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这样,就把左图变成了右图,得出了20。教材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个十是20,初步理解20的意义。
2 在“小棒表示的数算珠表示数写出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位,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整数采用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数位和位值都是计数法的要素,也是重要的基础知识。第80页在教学写数的时候,让学生初步体验数位和位值,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计数器是根据十进制计数原理设计制作的教具,在它上面能表示数位,表达位值思想,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数的组成基础上写数和读数。
(1) 把小棒和计数器的杆对应,图中左边1捆小棒的下面是计数器的一根杆,1捆小棒表示1个十,在这根杆上拨1粒珠也表示1个十;右边的小棒下面是计数器的另一根杆,几根小棒表示几个一,在这根杆上拨几粒珠也表示几个一。把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上,让学生体会计数器上的“个”和“十”的意思。尤其是11这个数,计数器的两根杆上都是1粒珠,它们分别表示1个十和1个一,有利于学生区分“个”和“十”,体会不同位上的数有不同的计数单位。
(2) 对照计数器的算珠写数,十位上1粒珠,在这一位上写“1”;个位上几粒珠,在这一位上写几。写的数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十几。像这样教学写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教学20,让学生明白个位上是0。小棒图只有2捆,没有零散的小棒。所以,计数器的个位上不拨珠。写数时,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写0表示这一位上“一个也没有”,突出了2个十是20。
把18的读、写留给学生自学。先联系小棒体会算珠,对着计数器写数,再填空理解18的意义。
(3) 11~20共十个数,例题里写了四个数,其余大部分都在“想想做做”第1、3两题教学。20这个数既在例题教学,又在习题中反复练,因为它是认数的一个难点。两道题的思路是反向的,前一题观察算珠体会数的组成,写出相应的数,是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后一题把数的组成用算珠表示,是抽象到形象的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即帮助学生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3 应用十几的数概念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题示意图的盒子里有10个果冻,盒子外面有5个果冻,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分别是10和几相加与相应的减法。安排这些口算有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十几;二是为教学进位加法作准备。
教材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的得数,给他们利用数概念进行思考的机会。如10+5是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15-10是从1个十和5个一里去掉1个十。这样的思考先在图画直观的帮助下进行,再离开图画成为抽象的推理活动。
4 培养数感。
在认、读、写11~20各数的教学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数感。
(1) 抓抓、估估、数数。第79页第1题和第4题,通过操作和观察体验十几。抓一把小棒要先感觉一下再数,知道根数后再把小棒抓住,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类似地,要在观察中估计,数出草莓和伞的数量后再看图,体会怎样合理地估计。教学时不能疏忽第二次抓、第二次看,这是发展数感的最佳时机。
(2) 数数、看看、比比。第79页第6题分别数10张、20张纸,看看有多厚,让学生通过厚度体会张数。如果分别用手摸摸厚度并对两次的厚度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
(3) 排数序、找关系。第81页第5题在直线的框里填数,整理10~20的顺序。看着直线上的数思考18接近10还是20,并作出解释,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关系。第83页第3题依据“大了”“小了”等信息调整思考,培养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这是数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