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整时》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整时》教学反思 11月24日,我校开展了第二轮的评教评学活动,执教完《认识钟表》一课后,心理虽然一阵轻松,但更多的是经历一次比赛之后,心中那万千的感慨。凭心而论,准备一堂课,确实很不容易,无论是钻研教材,制作教具,还是请“师傅”听课,评课,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更不能省略。但我收获更多的是,自己在参与这种 “同题异构”的比赛过程中,学会了对教材的深入与把握,使我欣喜的是,半路出家的我,在实验小学这个管理规范的名校舞台锻炼中,在诸多前辈与同行的帮助下,数学教学之路上我也渐渐在成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的。”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钟表已经有了丰富的体验。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吸引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是我思考与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无论是认识钟面各部分名称,还是教学整时,感知时序,每个环节我都借助学生原有对钟表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同桌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在教学中基本体现了“以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如下: 1.生动活泼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课前,我引导学生猜了一个谜语,“没脚会走路,说话不用口,发出信号来,人人都遵守。”学生争先恐后猜出是时钟,学习热情顿时高涨。紧接着,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闹钟,同桌比一比,并找出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顺其自然的引入了新课。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乐学。 2、尊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乐“说”。
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引导学生探索学习。钟表外部结构认识、整时的认读写,总是让学生先谈自己知道的,再针对学生不解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索。即便是学生不解的地方,也让其他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用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的语言帮助其他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相关的知识结构。 3.尊重学生心理特点,让学生敢“动”。
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完成学习。观察——“眼”动,操作——“手”动,讨论——“嘴”动,多种感官参与,一人动,同桌动,在动中不断体验成功,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主动完成学习。 4、随机点拔,突破难点。“点”就是要点要害,抓重点。
“拔”就是疑难,排障碍。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时针与分针分不清。于是,我拿出模型钟,用形象的语言指着分针说“长一些、细一些的就是分针”;然后再指着时针说“短短的、胖胖的就是时针”。接着,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闹钟,同桌互相指出分针和时针。 5、教学中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中我巧妙设计了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首先是在出示了主题图后,教育孩子们要向小女孩学习,闹钟一响,就赶紧起床,不要睡懒觉。其次课间休息,师生同唱《时间就像小马车》的歌曲,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知时间的宝贵,恰当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最后通过学生谈一谈自己作息时间安排,教育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