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内的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5以内的减法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5、26页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5以内加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是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再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玩一玩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二、学情分析:
减法含义的教学活动是加法含义教学活动的继续,学生对加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一部分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借助实物或图形用自己的方法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解决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2、培养学生看图列算式的能力,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上所表示的意思,会列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会列减法算式。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掌握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设想:
采取多媒体以及小组合作探索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形式中展开学习,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六、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引导学生做游戏:
①先请2个女生到讲台上来,再请1个男生到讲台上来,提问:这个过程应该怎样列算式?
②3个同学站在一起,先请1个男生下去,问:这个过程还能用加法计算吗?
2.揭示课题:减法。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活动一:
1.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25页上的第一幅“纸鹤图”。提示: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给同桌听听。
2.学生观察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图中的意思。
师:图中有几只纸鹤?拿走了几只纸鹤?还剩下了几只纸鹤?想想看,应该怎样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学减法。
①抽学生说说同桌讨论的结果。
②小结:应该用3-1=2这样的算式来计算。像3-1=2这样的算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这个符号叫做减号。算式读作“3减1等于 2”。(教学生读两遍)
活动二: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25页上的第二幅“气球图”,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提示:图中的小朋友拿着什么呢?小朋友的气球怎么啦?为什么用减法?
2.小结。像这样,4个气球,飞走了2个气球,还剩下2个,我们就用减法计算。
活动三:
1.指导学生用学具摆:先摆5个,再拿走2个。
2.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提示、指导。
3.学生操作:一个同学摆学具,一个同学说算式,然后交换过来。看哪些同学合作得最好。
4.小结:从小朋友的合作操作中可以看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都用减法计算。
(三)联系生活,领悟运用:
1.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减法来计算的,说一说好吗?
2.完成教材27页第5题。
(四)总结回顾: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回家后向爸爸妈妈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板书设计:
5以内的减法
3 - 1 = 2
减号
读作:3减1等于2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一年级开始逐渐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教学设计当中,我就有意识地渗透这个理念。在教学例题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提问和表述能力。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能够完整地说出数学问题。我觉得,对于减法含义的理解的教学步骤能够循序渐进。学生对于减法的含义有了初步了解,认识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能够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实现了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不足之处在于:在例题教学(3-1=2)实施中,忘记说明也可以把算式理解为:原来有3个小朋友,走了1个小朋友,还剩下2个小朋友。这个失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我会在课后及时给予补救,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奖糖果》这个游戏进行调节。这个游戏安排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时进行,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很感兴趣,积极参与,个个跃跃欲试,由于学生刚步入小学,尚未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课堂秩序不是很理想,我想在今后逐步形成养成习惯后,会有更完美的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能够起到很好的反馈作用,但由于学生刚入学概括、总结、反思能力较差,我想在今后需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